她笑了笑,脚步轻了些。
与此同时,李瑶正在文渊阁审阅第一批送来的书稿目录。《耕织要略》的初稿已有十三章,涵盖选种、育苗、灌溉、防虫、收割、储藏等全流程。每一项技术都注明了适用地区、成本估算和实际案例。比如在江淮一带推广的“双季稻种植法”,详细列出了春播时间、插秧密度和施肥周期。
她翻到后面,发现还附了一张表格,统计了近三年采用新技术的农户收成变化。数字显示,平均亩产提高了四成以上。
“这才是真正的实学。”她对身旁的书吏说,“把这些数据都保留下来,刻书时放在附录里。”
书吏应声记下。李瑶又问:“《新式算术》进展如何?”
“已完成前八卷。”书吏答,“从加减乘除讲起,逐步引入丈量田亩、计算税赋、核对账目等内容。还专门设了一章讲‘复式记账法’,配有商户经营实例。”
李瑶点头:“小孩子学算术,不能光背口诀。得让他们知道这东西能干什么用。明天早朝我要提一句,让各地蒙学尽快换教材。”
她合上目录册,站起身活动肩膀。烛火映在墙上,影子拉得很长。这时一名内侍进来通报,说是工部主事在外候见。
“让他进来。”
工部主事捧着一本样书进来,双手呈上:“这是《耕织要略》的刻印样本,请殿下过目。”
李瑶接过翻开。纸张厚实,墨色均匀,字迹清晰。她看到其中一页画着一种新型曲辕犁的结构图,旁边标注了各部件名称和组装顺序。另一页则展示了不同土壤条件下犁地的深浅标准。
“三天内送交刻印局,加派工匠,尽快刊行。”她说,“先印五千部,优先发给各州县农政司和乡学。”
主事领命退下。李瑶坐回案前,提笔在批文上写下:“此书所载,皆百姓日用之实,一字不可虚设。”
她放下笔,伸手去端茶杯。杯子已经凉了。窗外传来更鼓声,已是二更。她没有起身的意思,反而拉开抽屉,取出一份新的名单——这是各地推荐参与《大晟律》修订的学者名录。
她正准备细看,门外脚步响起。一名侍卫快步进来,双手呈上一封急报:“洛阳急递,说是嵩阳书院有十一名学子联名上书,请求将‘工商平等’条列入《新式律理解读》。”
李瑶接过打开。纸上写道:“今漕运通达,百工兴起,商贾奔走于途,货物流通于野。然旧律仍视商为末业,课以重税,禁其仕进。此非治世之法,实乃阻民生之途……”
她看到这里,嘴角微微抬起。手指在纸面上轻轻敲了两下,随即提笔在旁边批了一行小字:“转礼法阁,列为优先审议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