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念出几个名字:李大柱,送粮三十石;王婆子,捐布八十尺;周铁牛,愿带十人修桥补道……
念到一半,工匠辛突然站了起来。
“我家三个徒弟都会打铁。”他说,“从明天起,日夜赶工,箭镞产量翻一倍。我不求赏,只求将来史书上写一句——这江山,也有我们百姓的一份力气。”
话音落下,农夫老陈猛地站起来,声音发颤:“我家两亩地今年收成不错,愿意捐三成口粮!”
“我家有辆牛车!”车夫张三拍腿而起,“随叫随到,绝不迟误!”
织户阿柳低头哭了会儿,抬起脸:“我绣了一百面战旗,红底黑字,写着‘护国’二字,明日就送进工部。”
一个个声音响起来,起初零散,后来汇成一片。到最后,所有人齐齐起身,抱拳躬身。
“愿效死力,共护新朝!”
苏婉站在人群中央,眼眶微热。她没有说话,只是轻轻点头。
半个时辰后,集会结束。百姓代表陆续离去,脚步比来时重了几分。工匠辛临走前留下一句话:“娘娘放心,城南二十家作坊已经通了气,只要一声令下,三天内可出五千副改良矛头。”
苏婉回到内殿,窗外传来锣鼓声。有人自发组织了庆贺队伍,在街头敲打着锅碗瓢盆,喊着“保家卫国”的口号。她坐在案前,翻开各地安抚使的奏报,一页页看下去。
洛阳减赋落实到位,灾民安置有序;江州学堂扩招三百名额,女子也可报名;青州渔民献策,愿以渔船组成临时水哨队,巡防海岸。
她提笔写下批语:“皆准。速办。”
天色渐暗,宫灯次第亮起。她放下笔,望向北方。那边是军营所在,此刻应已灯火通明。
她轻声道:“前方有骁儿,后方有万民……这一仗,我们输不得,也绝不会输。”
话音未落,一名侍女快步进来,手中捧着一只陶罐。
“娘娘,刚熬好的药,您该服了。”
苏婉接过,揭开盖子。药汁深褐,热气升腾。她吹了吹,正要喝下,忽听外头一阵喧哗。
“让开!让开!紧急军情!”
脚步声由远及近,皮靴踏在石阶上发出急促回响。一个身影冲进院门,铠甲未卸,怀里紧抱着一封火漆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