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武侠修真 > 李氏霸业:全家定鼎新朝 > 第651章 新律初议,暗流汹涌

第651章 新律初议,暗流汹涌(1 / 2)

清晨的风穿过洛阳行宫高阔的殿门,吹动檐角铜铃轻响。李震立于丹墀之上,手中一方刻有“律正”二字的青铜印缓缓递出。百余名从各州推举而来的贤才肃立阶下,有人双手接过印信,声音微颤:“臣等领命。”

《新律》编纂,自此始。

殿内群臣分列两侧,旧衣冠与新布袍并肩而立。王晏坐在右首第一席,须发如雪,目光沉静地落在那方印上,嘴角浮起一丝极淡的笑意。他未起身,也未贺言,只在李震落座时微微颔首。

李震并不在意。他知道这一日迟早会来——南方已定,兵戈暂息,真正的较量,此刻才刚刚开始。

“此次修律,以三事为先。”李震开口,声不高,却字字清晰,“其一,明定私产归属,凡耕者有其田,工者有其器,商者有其资;其二,废除世袭荫庇,选官不论出身,唯才是举;其三……”他顿了顿,“女子可入学、可继产、可入仕。”

话音落下,殿中一片寂静。

王晏终于动了。他缓缓起身,整了整袖袍,声音苍老却不失锋利:“陛下此言,怕是要动摇礼法根基了。妇人主内,本分也。今若令其干政理财,与古训相悖,岂非乱纲常乎?”

有人低头不语,有人悄然交换眼神。几位寒门出身的学士皱眉欲言,却又犹豫。

李震只是看着他,没有动怒,也没有打断。

“太傅说得是古训。”片刻后,他才开口,“可岭南渔村的女子,用复式账册理清三代渔获分成,使全家月增收三成,这是乱纲常,还是兴民生?江南女学子教孩童识字、传农技,让十村连办识字班,这是违礼法,还是开民智?”

王晏眉头微皱,尚未回应,李震已抬手示意。

“李瑶。”

李瑶自列中走出,手中捧着一卷文书。她步履平稳,将《南方治理纲要》呈于案前,翻开其中一页:“这是去年闽南十七村的经济记录。参与记账的妇女共一百三十六人,平均每月为家庭多节省开支一钱二分银。另有四十二名女子通过考核,进入工坊任管事,年薪高于男子同职者一成。”

她合上册子,直视王晏:“若她们不曾识字,这些事可能吗?若她们无权继承家产,一旦夫亡父逝,又当如何?”

殿中一时无人言语。

王晏冷笑一声:“区区琐事,不足为据。治国之道,在于承天顺祖,不在斤斤计较于账本之间。”

“所以太傅以为,百姓的饭碗,是琐事?”李震终于站起身,语气依旧平静,却带着不容回避的重量,“你口中的‘祖制’,曾让多少人家破人亡?士族占良田万顷,百姓无立锥之地;子弟凭门第入仕,寒门终身不得抬头;女子生来便是附属,生死由人,连名字都不能刻上宗祠牌位。”

他扫视全场:“现在,我们说要改。你们便说,这是离经叛道。可我要问一句——是谁定的经?又是谁立的道?”

殿内鸦雀无声。

就在这时,崔嫣然起身。她身着素青长裙,并未佩饰,神色从容。

“诸位大人,我乃崔氏旁支之女。”她声音不高,却清晰入耳,“幼时因族中规矩,不得入书房一步。幸得李氏开放科考旁听,我才得以读书习策。后来嫁入军府,协助处理军需调度,三年间为北境前线节省粮秣八千石。”

她顿了顿,“我不求凌驾他人之上,只愿有一纸法令,能让下一个像我这样的女子,不必靠侥幸,也能堂堂正正地站在这里说话。”

几名年长士族面露异色,但也有数人轻轻点头。

赵德随即出列,拱手道:“陛下,臣有一议。新律虽新,不妨借旧名以安人心。《周礼》有云:‘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今日所行,实乃复古更化,非背祖逆伦。若以此为基,援引经典,或可减少抵触。”

李震眼中微光一闪:“你说下去。”

“譬如‘女子继产’,可援《礼记·丧服》中‘无嫡则庶承’之例,推及女嗣;‘废除世袭’,亦可比照汉初察举之法,言明‘选贤与能’本为古制。如此,新法披旧衣,既不失本意,又能缓和争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