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有利可图,就会动。”他淡淡道,“等他们动手,再收网。”
两日后,东市最大粮仓被突查。锦衣卫在夹墙中搜出三百石存粮,账本显示已高价预售。主事商人供出幕后指使,正是那两名给事中。
审讯当日在大理寺公开进行。李毅坐镇堂上,证据一一陈列。百姓可旁听,也可提证。三日之后,判决下达:二人削籍为民,家产抄没三分之一,余者贬至西域戍边。
朝野震动。自此,再无人敢公然质疑新政执行。
而在民生一线,变化也在发生。苏婉推动的基层医馆在洛阳八坊同时设立,每馆配两名医者学堂毕业生,携带空间提供的应急药材。流动医队每日巡街,为孤老送药。
然而,郎中行会拒不承认女医资格,鼓动学徒堵门抗议,称“女子不能诊脉断症”。更有甚者,在药铺门前张贴揭帖,污蔑医馆用药害人。
李震得知,当即下令:“凡阻碍医馆开诊者,按妨害民生罪拘押。所需药材,由工坊统一配送,锦衣卫沿途护送。”
第四日,李毅率队押送三辆药车入城。每辆车厢封闭,外覆油布,上有李氏铭文烙印。队伍直抵南坊医馆,当众启封,分发至各点。
当晚,第一批三十名女医正式上岗。有孩童高烧不退,经诊治后退热,家属携酒登门致谢。
五日后,李震立于府衙廊下,手中多了一份新文书——《户籍改革草案》。暮色渐浓,城中灯火次第亮起。
他召来书记官:“明日召集五部郎官,议定科举新规。今后取士,不考诗赋,重策论实务。算学、农政、水利皆列科目,凡寒门子弟,一律免缴报名银。”
书记官记下,退出。
李瑶在情报司整理完最后一份密报,将一份标注“重点关注”的名单封入特制木匣,交予亲信:“加急送往陇西,务必七日内送达守将手中。”
她望了一眼父亲所在的官署方向,低声自语:“新政的根,已经扎下了。”
此时,李震仍在案前。烛火映着他手中的笔,正在修订《财政通则》中的一条细则:
“凡参与新政建设者,不论出身,完工后可凭工券兑换田契或商铺优先租赁权。”
笔尖顿了顿,他在末尾添上一句:
“此令自发布之日起施行,永不更改。”
窗外,一阵脚步声由远及近。一名差役奔上台阶,手中捧着一封急报。
李震抬起头,笔未放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