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罢,他并未焚烧此书,而是转身将其举至火把之前。火焰跳跃,照亮墙上刻字——“民为贵,技为用,天下大同”。
光影交错间,那十二个字仿佛被点燃,熠熠生辉。
苏婉牵着曾孙女走上前,与李瑶一同站到印书机两侧。两人合力推动操纵杆,齿轮咬合,滚筒启动。纸张飞速穿过滚轮,墨迹未干的《大晟律》一页页倾泻而出,如雪片纷扬。
百姓争相传阅,孩童踮脚抢看。有人念出声来:“凡私铸火器用于战伐者,永禁通商;凡以蒸汽助耕、开渠、采矿者,官府授技免资。”
人群中爆发出阵阵叫好。
赵德已在副案边铺开盟约文书,各地代表陆续上前签字画押。李毅依旧伫立角落,目光如鹰,监视着每一笔落墨、每一次交接。一名外州官员欲将密函塞入袖中,他一步跨出,伸手拦下。对方脸色微变,终究交出了文件。
夜色渐深,庆典未歇。新的印书机已加印千份《技术共享条例》,由驿马连夜送往各州县衙。李瑶站在调度台前,看着信号站回传的签收记录,嘴角微扬。
李震站在印书机旁,手掌贴在滚烫的机身上。热意透过掌心传来,像血脉跳动。他望着窗外攒动的人影,良久未语。
苏婉抱着孩子走过来,轻声问:“累了吗?”
他摇头:“不是累。是觉得……这声音比什么都真实。”
远处,又一列货运列车正在启程。车头挂着“首航补给”木牌,装载着各地送来的粮食药材,准备返程北上。
崔嫣然立于士族席间,手中握着那份《技术共享盟约》,目光扫过周围一张张神情复杂的脸。她忽然提高声音:“今日所立之约,不在纸上,在人心。谁若毁诺,便是与天下匠人为敌。”
无人回应,但也没有人反驳。
李毅收回视线,手指轻轻摩挲刀柄上的刻痕。那是三年前一次暗杀留下的印记,深浅不一,像一道未愈的旧伤。
李瑶合上数据簿,抬头望向主厅中央。李震正接过一支毛笔,要在《大晟律》首印本上题写序言。火光映在他脸上,轮廓分明。
她开口:“父亲,写什么?”
李震蘸墨,笔尖悬于纸面。
“写一条规矩。”他说,“能让百年后的人,也走得踏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