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6章 建设新领展宏图(2 / 2)

李震取过一张白纸,提笔写下四字:三新一通。下书“新田、新坊、新学、通渠”。他道:“百姓最盼什么?田有水,工有活,孩能读。堡可缓,账可分,炉可试,唯此四事,缺一不可。”

他宣布设“领地建设司”,统管新政推行。李瑶任主官,统筹资源与账目;李晨领工程,主责工坊与水利;苏婉管民生,督医教与粮政;李骁统民役,协工分与安保。四人共签首份公文,印泥未干,已有百姓在门外等候登记。

首座“模块化工坊”在五日后落成。三间砖房,两间为组装间,一间为仓储。门楣上挂匾,李震亲题“柳州工造”。内部设标准工位,每台曲辕犁组件按“柳-01”至“柳-09”分类存放。李晨带出的两名徒弟已能独立指导组装。首日量产十台,全部交付新开垦的屯田户。

李瑶在工坊侧室设“建设司”首衙。墙上挂起大幅地图,标出主渠、支渠、屯田区、工坊、夜学点。她引入“进度标旗”:每完成一段清淤,插绿旗;每通一田,换红旗。三日内,绿旗连成线,红旗渐成片。

苏婉推动“医教合一”试点。夜学点增至五处,教材由医官编写,内容涵盖净水、防病、识字、记账。一名六岁女童学会写“水”字当晚,回家在门板上划了十几遍。其父见后,次日主动报名渠工队。

李骁将民工编为十人一队,设队长记工。工分簿由三联单组成,一存工坊,一交本人,一送总账房。有人质疑作假,李骁当众拆开三本,逐条核对,无一差错。自此,工分成信物,有百姓珍藏已积攒的三张单据,称“比地契还牢靠”。

李晨在工坊后院筑起试验炉。用“乾坤万象匣”输出的图纸改良土法,加设风道与渣口。首次试炼,出铁两百斤,虽杂质仍多,但已可锻简单零件。他命人将首批铁锭刻上“柳试-01”,供学徒练手。

李震在工坊巡查时,见一名老匠人反复打磨一个犁铧卡扣。问其故,答:“这口松了,耕硬地会脱。我多磨半分,人家少修一次。”李震未语,取笔在工分簿该匠人名下,亲批“优等”二字。

当月最后一日,五千亩田尽数引水。稻苗初露,绿意连片。百姓自发在渠头立碑,无碑文,只刻一个“水”字。李骁带人巡田,见一老农跪在田埂,捧起一抔湿泥,久久不语。

李瑶在总账房汇总首月数据:工坊产出曲辕犁九十七台,技工册登记八十九人,夜学参学三百二十一人,工分累计兑换粮食四百三十七石。她将报表封入匣,准备送往青牛。

李晨在试验炉前记录第三次炼铁数据。炉温、燃料比、出铁量一一登记。助手问是否停炉歇夜,他摇头:“再试一次,把风道再扩半寸。”

苏婉的医官在夜学点教新课:“工分怎么算,账怎么查。”一名妇女举手问:“要是官家反悔,不认这分呢?”医官答:“三联单在手,总账房有底,工坊有记。三处对得上,谁也赖不掉。”

李骁在渠畔召开工头会。下月计划已定:延伸主渠二十里,新增两个屯垦区,扩建工坊。一名队长问:“人手不够怎么办?”李骁道:“招,不限本地,来者有工分,有饭吃。”

李震站在新渠闸口,看水流涌入下一片荒田。李瑶走来,递上“三新一通”首期推行总结。他翻至末页,见一行小字:“民心非赐予,乃共建所成。”

他合上册子,望向工坊方向。锤声未歇,火光映着夜空。一名学徒正将新铸的犁铧装上支架,扳动卡扣,咔嗒一声,严丝合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