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5章 经济革新促繁荣(2 / 2)

三日后,监督机制再遇波折。两名代表未按时到岗,坊间传言四起:“收了好处,不干了。”“监督也贪,谁信账本?”

李瑶未召人问罪,只调出二人前七日履职记录——笔迹工整,核验无误,未有一笔疏漏。她命人将记录誊抄于黄榜,悬于公示栏侧,另辟一栏“监督日志”,每日更新履职轨迹。

次日清晨,其中一名代表匆匆赶来,见日志已录其名,脸色涨红,低头入位。另一人则托人送来病条,原是家中老母突发寒症。

李瑶阅条不语,只在日志末添一行:“甲村张氏,因母疾告假一日,已备案。”随即召集各村里正,宣布新规:“监督轮替,每月抽签。凡履职满月者,可休三日,由替补接任。”

她特命女学堂学生协助记录日志。少女们执笔立于栏前,字迹清秀,毫无遮掩。百姓见连孩童皆可查账,疑虑渐消。

市集日渐繁忙。铁犁、锄头、药包有序兑换,工分凭证在百姓手中流转如货币。一名老农持二十日工分,兑得一副新犁,当众拆开木架查验铁齿厚度,满意点头:“比私市便宜两成,还保真。”

李瑶立于高台,望着工分榜前排起的长队。她取出新制的三联账本——底册留存,副本公示,第三联交由监督代表保管。每一笔记录,皆需三方签字画押。

“从此,账不再是一人之言。”她将首本账册交予轮值代表,“而是三人之证,百姓之眼。”

代表双手接过,翻开首页。第一行记录清晰:乙村李氏,修渠十丈,记工八日,兑铁锄一把,监督王氏核验无误。

笔尖蘸墨,正欲落下。李瑶忽道:“加一句备注。”

代表抬眼。

“查油坊旧账,伪项三处,已报备。”她声音不高,“但今日之账,若有一字不实,明日便有人来查你。”

代表手腕微颤,墨滴坠下,在“已报备”三字旁晕开一小团。他未擦,任其凝固成痕。

李瑶转身走下高台。市集尽头,一名流民模样的男子蹲在兑点外,手中紧攥一张工分凭证。他盯着公示栏上的《记账通则》,嘴唇微动,似在默读格线规则。

李瑶停步,未上前,也未出声。她只看着那双手——粗糙、开裂,却将凭证抚得平整。

男子终于起身,走向兑点。他递出凭证,声音沙哑:“换……换一包止血药。”

吏员接过,核对后取出药包,另附回执。男子接过药,未走,反而从怀中掏出一张空白纸页。

“我……我能学记账吗?”

吏员一愣。李瑶站在远处,轻轻点头。

男子将纸页铺在案角,执笔蘸墨。第一笔落下,歪斜却坚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