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1章 青牛新政启序幕(2 / 2)

“驱赶一次,我们贴十张告示。”苏婉语气平静,“写明‘青牛县令禁医,宁远李氏代治’。百姓记不住政令,但记得住谁给了他们药。”

李瑶补充:“我可同步放出消息,说宁远将向青牛低价供药,前提是‘县政透明’。百姓若想长久得药,就得自己去问县令:为何不与宁远签互市约?为何不查贪腐账?”

李震缓缓踱步至堂中,环视众人:“骁儿要兵,瑶儿要财,婉娘要医。其实,我们争的不是哪一条路,而是谁来定这个县的规矩。兵可守城,财可通货,医可聚心。三者合一,才是新政。”

他停顿片刻,从袖中取出一纸文书,铺于案上:“我已拟好《青牛施政七条》初稿。第一条:县账三日一公示,百姓可查;第二条:灾报须附民户联署;第三条:田赋按实亩计收,禁隐户;第四条:设公学,五岁以上孩童皆可入学;第五条:立医馆,医官由百姓推选;第六条:商税明码,不得私加;第七条:县令若三度被百姓联名质疑,须自请监察。”

堂内一时寂静。

李骁率先开口:“七条一出,等于直接打脸县令。他背后有士族撑腰,必会反扑。”

“反扑正好。”李瑶嘴角微扬,“他若动用私兵压人,便是违法;若调官差抓医,便是害民。我们不求他立刻倒台,只求他出手。一动,就露破绽。”

李毅低声道:“我已查到,县令心腹仓吏常于夜间出入城西‘济民仓’。那仓名义上储赈粮,实则空置两年。若能拍下他私运粮食的证据,再配合账目缺口,足以定罪。”

“不急。”李震摆手,“证据要足,时机更要准。等义诊开了,商队压境了,百姓开始问账了,再抛出贪腐案。那时,不是我们攻他,是全县百姓逼他下台。”

苏婉轻声道:“可若百姓不敢联名呢?怕得罪官府?”

“那就让他们知道,联名不会死。”李震目光沉稳,“第一份联名书,由宁远百名商户联署,公开递交县衙。我们不匿名,不藏人,写明姓名、铺号、住址。看他敢不敢抓。”

李瑶迅速记录,随即抬头:“财政改革草案明日可成。我建议,先在宁远推行‘复式记账法’,每笔收支双录,工坊、医馆、学堂皆用新账册。做出样子来,让青牛人自己来学。”

“好。”李震点头,“你再拟一份《商监司章程》,设稽查、定价、物流三科,待青牛事定,立即推行。”

李骁忽道:“若县令抢先一步,说我等图谋不轨,勾结流民,煽动民变呢?”

“他若这么说,你就问他:宁远三年无饥民,无疫死,无盗匪,是图谋不轨,还是治世有方?”李震直视他,“我们不怕他骂,只怕他不说话。一开口,就得按我们的规矩答。”

堂内气氛渐凝。

李瑶合上玉简:“明日我召三州商首入城,签互市盟约。条款只一条:货通则安,断则乱。”

“若他们不肯签?”李骁问。

“那就让他们的百姓,亲手撕了他们的关卡。”李震语气未变,“我们不逼人,我们只给选择。”

苏婉轻声道:“医学院的药材,已备齐。明日一早,便可启程。”

李震缓缓起身,走到门边。风从外涌入,吹动案上纸页,七条政令在风中微微翻动。他伸手压住一角,指尖抚过“百姓联名”四字。

“新政不是刀,是尺。”他低声道,“量得出谁在为民,谁在为私。”

李瑶提笔,在《商监司章程》末页写下最后一行字。

李毅转身出门,靴底踏过门槛时,一粒石子被踢起,撞在门柱上,弹入暗处。

苏婉将医案收入匣中,铜扣闭合,发出清脆一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