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5章 水患治理显成效(2 / 2)

话音未落,李瑶已至。她未带护卫,只携一箱水文册与渠线图。当众摊开,以炭笔点出三处弯道:“此地减流,此处分沙,此处导洪入黄。诸位可携老农共查,若有一处不符,我当场焚图谢罪。”

乡绅语塞。围观老农细看图纸,有人认出自家田亩位置,惊呼:“原来水绕我家,是特意避过!”

“我田在低处,渠基还垫高了三尺!”另一人指着图上标记。

乡绅欲再辩,百姓已围拢图纸,争相指认。有人高喊:“图纸都晒出来,哪有骗人?”

李瑶收图入箱,转身欲走。一名老农追上,颤巍巍递上一袋新米:“我家今年能收成,全靠这渠。一点心意,求您收下。”

李瑶摇头:“粮归仓,心安即是回报。”

她登车离去,身后议论如潮。数日后,三县老农联名上书,称“治水之策,精妙如算”,愿助后续维护。李震批曰:“民愿所向,即政之根基。”

又三日,平西王残部散布谣言:“李氏水渠压龙脉,必招天罚。”有流民惶恐,欲携家逃离。

李瑶下令:“开渠志,公示全堡。”册中详录设计、施工、材料、工时,连一块石料的来源皆可查。她亲自主持讲议,邀三县里正、老农、账房共审。有人质疑木闸机括易朽,她当场拆解备用闸轴,展示内部铜芯防腐结构。

“铁不蚀,木不腐,何惧天罚?”她将拆解部件一一陈列,“若说龙脉,百姓活命,便是真龙所护。”

质疑声渐息。流民中有识字者读完渠志,转身劝解同乡:“人家连铜芯用几钱都写清楚,骗你作甚?”

谣言不攻自破。

当夜,李震召李瑶议事。烛光下,父女对坐。

“水患已平,民心渐稳。”李震道,“但平西王不会罢休。”

李瑶点头:“他惯用嫁祸、离间、毁基。此次炸闸,是逼我们乱阵脚。反涌机关既毁其势,他必另寻破绽。”

“你有何策?”

“静守其变。”她取出一份新图,“我已命人在黄河下游增设三处观水点,每日报水位、流速、泥沙含量。若有异常,两日内可溯流查因。”

李震凝视图纸,良久,轻叹:“你母常说,治国如治水,堵不如疏,乱不如静。如今你行事,已有她风范。”

李瑶低头,未接话。烛火映在她眼中,一闪而灭。

三日后,黄河下游观水点急报:某段河床泥沙骤减,水流异常清澈。

李瑶立于地图前,指尖停在一处标记。那里原是一片浅滩,如今却深如沟壑。

“有人在挖河底。”她低声,“不是淘金……是掘什么。”

她转身,取来一柄铁铲,铲刃微卷,是前日巡堤时从淤泥中拾得。她拂去泥垢,铲背刻有一道细纹,形如断矛。

她盯着那纹,忽然抬眼,下令:“调李毅归城,带他审过的黑沙部俘虏来见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