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章 火药助农创奇迹(2 / 2)

李震沉吟片刻:“准你试。但需先算清火药配比,不得有半点差池。”

李瑶领命而去。

数日后,新炉试造。李瑶亲自主持,将两座锻炉并列,以铁管连通炉膛。第一炉引爆后,热气通过管道涌入第二炉,炉心温度迅速攀升。火药减量三成,铁水依旧流畅。

苏婉在旁记录:“热损降低,火药利用率升至五成二。”

李震亲临现场,见两炉交替作业,节奏如呼吸。他伸手触铁管,滚烫,却稳定。他点头:“可推至全坊。”

工坊随即改建。十座锻炉连成三组,水轮统一驱动,火药按序引爆。铁水如河,昼夜流淌。犁铧、锄头、镰刀批量产出。李瑶又命工匠加装犁壁调节栓,使曲辕犁可适配不同土质。

百姓争购,一犁难求。有流民日日守在工坊外,只为领到一具新犁。李震下令,优先发放无牛户、孤老户。每具犁底皆刻编号与领用者姓名,以防倒卖。

一日,李瑶清点库存,忽见火药房账册有异。她翻至三日前记录,发现硝石入库量比产出多出五十斤。她立即召管事问话。

管事跪地:“确有此事。那日傍晚,有匠人抬来一筐硝石草根,说是在北坡新采的。我查验成色尚可,便计入库存。”

“人呢?”

“当晚就走了,说是回乡探亲。”

李瑶指尖划过账页,目光停在签名处——字迹工整,却少了一横。她合上册子,唤来李毅安排的暗哨:“查此人去向,重点盯北坡采硝队。另,即刻起,所有原料入库,须双人验签。”

她转身走向火药房,推门而入。一排陶罐整齐排列,罐身标着“硝”字。她取下最末一罐,打开封口,捻出少许粉末。指腹搓揉,质地细腻,颜色纯白。她凑近嗅了嗅,无味。

但她记得,真正的硝石粉,摩擦时会有一丝微弱的硫火气息。

她将粉末倒入瓷碗,滴入一滴清水。片刻后,水底沉下极细的灰粒。

这不是硝石。

她立即将罐封好,命人取来另一罐昨日入库的真硝,对比溶解。真硝完全溶于水,无残留。

她盯着那碗灰水,缓缓抬头,望向窗外。北坡方向,几缕青烟正从山腰升起——那是采硝队的炊火。

她提起铁皮喇叭,对门外守卫道:“传令,北坡所有采硝人员,即刻回坊待查。未得许可,不得接触任何火源。”

守卫领命飞奔而去。

李瑶握紧桌角,指节发白。她翻开图纸,在“连环炉”设计图旁写下一行小字:“热源稳定,但原料可信否?”

她抬头望向工坊深处。十座锻炉静静矗立,水轮缓缓转动,等待下一次引爆。

一根导火索正从火药房窗口垂下,末端浸在半桶水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