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8章 全县总动员(2 / 2)

首日,仅三人捐木。次日,一人携整扇门板而来,兑得三十枚铜钱,当场购一铁锅,满城皆知。第三日,百姓争先拆旧棚、献残梁,建材堆积如山。李瑶亲验尺寸,逐笔登记,无一遗漏。

学堂地基遂定。李骁调巡骑营十人,助运石料。百姓自带饭食,轮班夯土。五日之内,四梁八柱立起,屋顶覆瓦。门楣上,李瑶亲书“青牛村学”四字,墨迹未干,已有孩童围坐门前,摹写笔画。

此时,邻县流民始至。初为零星数人,后成群结队。一夜之间,城外荒坡聚起两百余口,衣衫褴褛,面有菜色。有孩童蜷缩草堆,咳嗽不止。

苏婉率医妇十余人赶赴,设临时粥棚。每晨开锅,米粥稠厚,加盐少许。她亲持木勺,逐人查验口舌、体温,发热者隔离,配发草药包,内含黄芩、甘草,防瘟疫蔓延。

李震下令:“三日试工,方可入籍。”

流民分派至渠工、开荒、运料各队,与本地民夫同工同酬。三日后,考核通过者,发户籍牌,分地五分,纳入工钱体系。一人持牌落泪:“我逃荒三年,今日才算有了家。”

至第十日,登记流民达三百六十二人。李瑶重编名册,增设“新民工段”,专录外来劳力。账册分三类:本地壮劳、老弱妇孺、流民试工。每册加盖红印,存于钱庄密柜。

然连日高强度劳作,疲态渐显。李瑶夜查账目,发现部分民夫连续出工六日,工分累积虽高,体力却衰。她向李震进言:“若不休整,恐生怨言。”

李骁反对:“北境不稳,来年或有战事,水利、粮田、军械皆需赶工。”

李震未决,调阅三日工役数据。结果显示,人均日酬两钱七枚,为周边各县三倍之多;完工效率逐日提升,第三日较首日快四成。百姓储蓄稳步增长,钱庄日存银量翻倍。

他提笔批注:“激励有效,然不可竭泽而渔。”

次日,新令颁出:推行“五日一休”,每完成一项工程,举办酬功宴,设铜牌积分榜。积分可兑医学院诊疗一次,或村学蒙童入学资格。流民工分达百点者,可提前分地。

令下,民心大安。休工日,百姓修屋、洗衣、走亲,街巷重现笑语。积分榜立于钱庄外,榜首者日获三十六分,围观者众,争先效仿。

一月后,城南排水渠全线贯通,水流顺畅,低地不再积水。城北百亩红薯苗势喜人,绿叶铺展,预计秋收可增粮三百石。村学开课,首日入学孩童四十七人,由返乡秀才授课,识字、算数并行。

流民安置点建起土屋三十余间,每户分地,自耕自食。有人种菜,有人养鸡,渐成村落。李震亲往视察,见一户门前晾晒红薯干,屋内孩童背诵《三字经》,点头不语。

是夜,县衙内室,油灯如豆。李瑶铺开黄纸,执笔书写:“青牛县民役章程(初稿)”。条目列六:一曰分类编组,二曰工分实记,三曰五日一休,四曰酬功积分,五曰新民试工,六曰建材兑分。

李震阅毕,提朱笔圈定,批曰:“试行三月,据实调整。”

窗外,月光斜照,映在案头铜钱上。一枚锯齿边“青牛钱”静静躺着,正面刻“元年”二字,背面纹水波渠线。李瑶伸手将其翻转,锯齿朝上,像一排细密的齿刃,嵌入木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