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洞主干道的岩壁上,红色的灵纹玉导线如血脉般蜿蜒延伸。程明站在实验起点,望着这条贯穿三个石室、连接四个节点的线路,指尖划过起点处的主控节点 —— 这是个半尺高的玉符电池放大版,表面刻着双层螺旋回路,云纹钢底座牢牢嵌入岩石,周身散发着稳定的金光。
“各节点汇报初始状态。” 程明通过传音符下达指令,声音在矿道中回荡。
“一号节点就绪,储能 85%!” 铁牛的声音从熔炼室传来,他负责看守连接锻造炉的能量节点,那里的导线接口缠着三层灵能苔藓胶,防止高温损坏线路。
“二号节点就绪,传输频率 1.23 赫兹!” 李砚在检测室回应,他面前的调频仪指针稳定在红线上,旁边的水晶屏幕实时显示着线路损耗数据。
“三号节点就绪,灵植根系连接正常!” 石根的声音带着泥土气息,他在培育室将导线与聚灵草根系编织在一起,利用植物天然的能量通道增强传输。
程明深吸一口气,将主控节点的能量输出旋钮缓缓拧至 “启动” 位置。随着 “咔嗒” 轻响,红色导线立即亮起流动的光带,像一条发光的蛇顺着岩壁向深处游去。主控台前的水晶屏瞬间刷新数据:“初始传输功率 10 单位 \/ 息,线路阻抗稳定。”
洛清羽手持检测图谱,目光紧盯着光带流动:“一号节点接收功率 9.2 单位,损耗 8%,符合预期!” 她在图谱上标注第一个红点,与理论计算的损耗曲线几乎重合,“这比单独传输时的损耗降低了 4 个百分点,中继节点的放大作用生效了!”
实验按阶段推进。第一阶段测试传输效率,程明让各节点依次接入不同负载:熔炼室启动水力鼓风机,检测室开启光谱分析仪,培育室激活灵草催生阵。水晶屏上的功率曲线随负载变化波动,却始终保持在安全阈值内。
“三号节点负载增加后,传输损耗升至 11%。” 李砚的声音带着兴奋,“但通过调频补偿,已回调至 9%!这证明动态频率调整能应对负载变化!” 他快速记录数据,石板上的效率曲线呈现稳定的波浪形,没有出现断崖式下跌。
第二阶段的稳定性测试更具挑战性。铁牛按指令启动震动装置,模拟矿洞常见的岩层震颤。导线在震动中微微摇晃,光带出现短暂的闪烁,各节点的报警符立即亮起黄光。但不到三息时间,主控台的自动调频功能就调整了共振频率,光带重新稳定下来。
“最大波动幅度 3.2%,未超过安全范围。” 洛清羽在图谱上画下震荡区间,“普通灵石线路在这种震动下损耗会骤增 50%,我们的抗干扰设计效果显着。” 她指着导线表面的螺旋纹路,“这种‘减震回路’能分散震动产生的能量冲击,就像给线路加了缓冲垫。”
最关键的安全性测试在午后进行。程明决定模拟极端情况:“各节点准备接收过载测试,能量输入将提升至额定值 150%。”
矿道内顿时响起紧张的吸气声。铁牛在熔炼室握紧应急切断杆,李砚检查着过载保护符的灵纹,石根则将聚灵草暂时脱离线路 —— 这是防止植物被过量灵气灼伤的预防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