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末,一场文化风暴席卷全球。
詹姆斯·卡梅隆的巨制《泰坦尼克号》正式公映。
无数观众涌入影院,为杰克和露丝跨越阶级的爱情潸然泪下,
为那艘“永不沉没”的巨轮在冰海中的陨落而扼腕叹息。
电影院里,抽泣声此起彼伏,人们沉浸在那段凄美的爱情悲剧里,久久不能自拔。
然而在主流舆论为爱情而疯狂的时候,
一股诡异的暗流,正在另一个截然不同的圈子里汹涌。
麻省理工学院,物理系。
艾德里安教授被妻子硬拖进了电影院。
他对这种小情小爱的商业片向来不屑一顾,若不是妻子以“家庭和谐”相要挟,
他此刻应该正在实验室里,对着一堆复杂的流体力学模型愁眉不展。
电影前半段他昏昏欲睡。
直到那座冰山出现。
当泰坦尼克号的船身与冰山发生刮擦,镜头给到水下撕裂的钢板时,艾德里安下意识地坐直了身体。
不对劲。
太平滑了。
钢板在低温海水中的脆性断裂,其纹理和裂痕的扩散方式……太真实了,真实得不像特效。
紧接着,海水开始灌入船舱。
艾德里安的呼吸停顿了。
他看到的不是简单的水流,而是不同舱室之间因压力差而形成的湍流,
是水流携带气泡上升时形成的涡旋,
是船体倾斜导致积水在走廊中涌动时那精准无比的液面摆动……
他眼前的画面,仿佛与他脑海中那组折磨了他十几年都未能完全解开的“纳维-斯托克斯方程组”的完美解,重叠在了一起。
身边的妻子正在为男女主角的遭遇而低声啜泣,
艾德里安却像是被扼住了喉咙,一个字也说不出来。
他的眼睛死死盯着银幕,大脑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运转。
当巨轮断裂、船尾高高翘起最终垂直沉入大海时,
艾德里安彻底崩溃了。
他看到了。
他看到了船体断裂截面的金属疲劳细节,看到了巨大结构在重力与浮力撕扯下的屈服过程,
看到了数万吨钢铁砸入海面时激起的水花、气浪、以及后续因空泡效应产生的次级冲击波……
每一个细节,都完美得像是一篇物理学博士论文。
不,比论文更完美。
“呜呜……杰克……”身旁的妻子哭得梨花带雨,
她转过头想从丈夫那里寻求一些安慰,却看到了让她目瞪口呆的一幕。
一向以严谨、古板着称的艾德里安教授,这位在学术界德高望重的老人,
正抱着一桶爆米花,泪流满面,泣不成声。
他的哭声甚至比她还要大,还要悲痛。
“亲爱的,你……你也觉得很感动吗?”妻子小心翼翼地问。
艾德里安摇着头,泪水和鼻涕糊了一脸,他指着银幕,声音颤抖得不成样子:
“不……你不懂……”
“他们……他们不是在拍电影……”
“他们是在发表论文!是在用一种我无法理解的方式,
向全世界发表一篇关于物理学终极奥义的论文!”
他猛地抓住妻子的手,力气大得吓人,眼神里是混杂着狂喜与绝望的疯狂。
“我的超算中心!耗费上亿美元的超算中心!为了模拟船体断裂的一万分之一秒,跑了整整三个月!
得到的还是一堆狗屁不通的垃圾数据!”
“可他们……他们……他们把它拍出来了!”
“每一个水分子!每一个应力变化!每一个该死的细节!都对!全都对!”
电影结束,灯光亮起。
周围的观众用奇怪的眼神看着这个在座位上嚎啕大哭的白发老人。
艾德里安却恍若未闻,嘴里反复念叨着:
“这不是特效……这是……这是……物理学的尽头……”
……
这场风暴,很快从线下蔓延到了线上。
世界各地的物理、船舶、材料、计算机图形学论坛,彻底炸开了锅。
一开始是少数技术宅的惊叹。
“《泰坦尼克号》第2小时17分33秒,注意看那个烟囱砸下来的镜头,它在水里产生的涡流扩散,完美符合湍流模型!我的天!”
很快,越来越多的专业人士下场,帖子也越来越疯狂。
“有没有人分析一下船体断裂的模拟?
那种非线性结构动力学分析,以现在的算力根本不可能实时渲染出来!
工业光魔和数字领域都做不到!”
“我已经逐帧分析了!那不是渲染!
我怀疑他们是拉了一艘1:1的船到海里真的弄沉了,不然解释不了那种质感!”
“楼上的别傻了,法律和成本都不允许。
我有一个更大胆的猜测,有没有可能,他们真的建立了一个‘数字孪生地球’在里面模拟了一切?”
这个猜测一出,整个论坛都安静了几秒。
随后,是更加猛烈的爆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