喧嚣与狂欢被隔绝在了万米高空之外。
回红星湾的专机上,秦霜月叽叽喳喳地说了一路,
从昨晚的流氓特工说到今天美国的全球直播社死,兴奋得像只百灵鸟。
秦冷月则安静地看着窗外云海,偶尔目光会落在身旁那个闭目养神的男人身上,
眼神里的温度,连她自己都没发觉。
而陆云,他的全部心神都沉浸在脑海中那片浩瀚的星图里。
【太空电梯·天梯计划】
这不是一个简单的设计图,而是一个完整的文明工程体系。
它包含了一条从地球赤道延伸至地球静止轨道,总长三万六千公里的超高强度缆绳;
一个位于轨道终端,集空港、能源站、空间实验室于一体的巨型空间站“天宫”;
以及无数在缆绳上往返穿梭的电磁升降舱。
一旦建成,人类将彻底摆脱昂贵且危险的化学火箭,以堪比乘坐高铁的成本和安全性自由进出太空。
饶是以陆云来自未来的眼界,也被这份蓝图的恢弘与严谨深深震撼。
这个系统,给出的从来不是空中楼阁。
回到红星湾,陆云甚至没来得及和众人分享香港的战果,
就一头扎进了他位于地下最深处的专属实验室。
三天三夜。
不眠不休。
他将整套“天梯计划”输入了人工智能“天工”的核心数据库。
海量的数据流,让“天工”的运算核心都发出了不堪重负的嗡鸣。
三天后,陆云走出实验室,眼窝深陷,眼里却闪烁着一种近乎疯狂的光芒。
“天工”的模拟结果出来了。
计划在理论上完美可行。
所有的力学模型、轨道参数、能源配比都严丝合缝。
但,有一个死结。
一个以1997年的地球科技,甚至以陆云记忆中未来几十年的科技,都无法解开的死结。
——基座缆绳。
那根连接天地长达三万六千公里的“天梯”主干。
根据设计图要求,这种缆绳需要一种名为“卡宾”的碳同素异形体纤维材料。
它的理论抗拉强度是钢的二百倍,是当时最先进碳纤维的数倍。
它必须在一根头发丝粗细的截面上,承受住一头成年大象的重量。
“天工”的结论是冰冷的:
以现有工业技术,通过任何已知的化学或物理方法,想要大规模量产这种纤维理论成功率为零。
制造它所需要的极端高温、超高真空度,以及原子级别的精准操控是下个世纪的科技。
陆云坐在实验室里,第一次感到了些许的无力。
他就像一个手握着汽车设计图的原始人,却发现自己连一个合格的螺丝都造不出来。
他能签到获得各种“神级技术”,能用“文明熔炉”升级现有科技。
但这一次,他面对的是“从0到1”的创造,是基础材料学的终极壁垒。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就在陆云陷入沉思,思考着是不是要去哪个古老的蜘蛛洞签个到试试的时候,他的通讯器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