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章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2 / 2)

模型很完美,公式很严谨,德语也很地道。只有一个小问题。”

“什么问题?”钱秉义下意识地问道。

陆云站起身,走到他的面前,居高临下地看着他,一字一句地说道:

“你用来计算的基础数据,从一开始,就是错的。”

钱秉义脸上的轻蔑笑容,如同被冻住的油彩,瞬间凝固。

他身后的那群助理和研究员,更是像被踩了尾巴的猫,一个个瞪大了眼睛。

“你说什么?”钱秉义几乎以为自己出现了幻听。

一个助理忍不住站了出来,语气尖锐地反驳:

“陆云同志!请你说话注意分寸!我们的数据,是基于德国克劳斯霍夫物理研究所发布的、国际公认的dZ125合金标准物理特性,

经过我们研究所最先进的VAx-11\/780计算机,运行了七十二个小时才得出的结果!

你说错了?你凭什么说它错了?”

“凭你们的计算机,不懂人心。”陆云的回答,出乎了所有人的意料。

他拿起桌上那份德语报告,轻轻地拍了拍。

“你们的计算机很先进,你们的公式很严谨,但你们喂给它的,是教科书上的死数据。

你们算的是标准的dZ125合金,可我们红星厂要造的,从来就不是那玩意儿。”

陆云走到黑板前,拿起粉笔,龙飞凤舞地写下了一串化学元素符号和百分比。

“标准的dZ125,镍基,含钨6.5%,含铼3%。这是它的核心。

但是,你们的报告里,有没有计算过,

当我在其中加入0.5%的钇和0.1%的铪之后,它的晶界结合强度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钱秉义的瞳孔猛地一缩。

作为材料学大家,他当然知道钇和铪是干什么用的。

那是稀土元素,被称为“工业味精”,微量的添加,就能极大地改善合金性能。

但那是七十年代末,美国普惠公司和英国罗罗公司才刚刚开始实验性探索的领域,

配比是最高机密,国内甚至连提纯高纯度钇和铪的工艺都还不成熟!

“我们不仅加了料,还改了结构。”陆云根本不给他喘息的机会,

又在黑板上画出了一副叶片内部冷却通道的截面图。

“你们的模型,是基于最简单的圆形气冷孔。但我们的设计,是这样的。”

他画出的,是一个复杂得多的,带有“唇边”和扰流筋的异形结构。

“这个结构,能让冷却空气在叶片表面形成一层稳定可控的、厚度只有0.1毫米的‘附面层气膜’。

这层气膜,能隔绝掉至少一百五十度的高温。

请问钱教授,你们那台先进的计算机,在计算热应力的时候,把这层气膜的隔热效应当量,算进去了吗?”

“还有,关于你提到的‘谐波共振’。”陆云的嘴角,勾起了一抹近乎于残忍的弧度,

“你的计算没错,在第四阶固有频率上,的确会产生共振。

但是,你有没有想过,共振的能量,是可以被引导和吸收的?”

他用粉笔,在叶片的榫头根部,画出了一个极其微小的,只有头发丝粗细的阻尼通道。

“这个位置,我们叫它‘声波黑洞’。所有因为共振产生的破坏性能量,都会被引导到这里,

然后通过内部微观结构的摩擦,转化为无害的热能。

这就像给一辆高速行驶的汽车,装上了最顶级的减震器。

你只看到了车在抖,却没看到我们装了什么来让它不散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