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都市重生 > 爱情六十四封 > 第4章 老棉花的秤

第4章 老棉花的秤(2 / 2)

“后来呢?”赵红梅忍不住问,声音有些沙哑。

“后来?”王秀芹重新拿起纺锤,嗡嗡声再次响起,“后来就嫁给了你爹。你爹是个老实人,话不多,就知道闷头干活。嫁过来第三年,他给河工地上抬石头,遇上了塌方……”

她没再说下去,但赵红梅知道那结局。她爹成了一块刻着名字的木牌,和她记忆里一个模糊的、带着汗味的笑容。

“女人啊,”王秀芹的声音低沉下去,像沉入井底的石头,“就像这篮子里的棉花。”她用下巴指了指灯下的篮子,“看着软和,任人揉捏,可里面的籽,硬着呢。”

她拿起一小团棉花,用指甲掐断一根棉线:“但这籽,总得被扎出来,被弹开,被这纺车一遍遍地绞,才能去掉那身硬壳,变得蓬松,顺溜,最后才能纺成线,织成布,做成衣裳,给人遮体御寒。”

她抬起眼,目光第一次直直地看向女儿:“做成啥样的衣裳,不由棉花自个儿说了算。得看是碰上裁缝,还是碰上败家子。可要是那籽一直硬在里头,不肯出来,这团棉花,就只能烂在筐里,啥也不是。”

嗡嗡的纺车声填满了夜的寂静。

王秀芹不再说话,低下头,继续纺她的线。她的侧影在灯光下显得格外瘦削,却也格外坚韧。她的话,没有一句劝解,没有一句指责,却像一把无形的秤,把赵红梅心里的那点念想、那点恐惧、那点不甘,都拿上去称了称。

南方的“黄金”,窦家的“瓦房”,周建国的“激情”,窦宝柱的“老实”……还有母亲手里那根绵绵不断、看似柔软却蕴含力量的棉线。

赵红梅看着那跳动的灯焰,又看向窗外院子里那台蒙着红布的电视机。它代表一种看得见的、沉甸甸的“安稳”。而周建国描绘的那个南方,是迷雾里的、滚烫的“未知”。

母亲的秤,一头是烂在筐里的棉花,一头是不知道穿在谁身上的衣裳。

她该怎么做,才能对得起自己心里那颗坚硬的“籽”?

夜更深了,蟋蟀叫得越发凄清。赵红梅依旧坐在炕沿,但她的眼神里,不再是空茫一片,而是翻涌着剧烈挣扎的波涛。王秀芹纺线的嗡嗡声,像命运的注脚,持续不断地吟唱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