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周易》第五卦,水天需,?。上坎为险,下乾为刚,云上于天而未雨,是为“需”——非被动之候,乃蓄势之待。
古人观此象,谓“君子以饮食宴乐”,非耽于逸乐,实是在等待中滋养身心:“饮食”为物质之蓄,“宴乐”为精神之养。这“需”的智慧,像初秋清晨的薄雾,像冬夜炉边的温茶,藏在“不疾不徐”的分寸里,藏在“守正待时”的笃定中,更藏在每一个为真心坚守的寻常日子里。
于是便有了林微的故事。
她是三十有二的品牌策划,是亲友口中“该结婚的年纪”里,偏要等“心动”的“大龄姑娘”。她的情爱路,恰似需卦六爻的次第展开:从“需于郊”的独行坚守,在催婚的喧嚣里守着“不将就”的初心;到“需于沙”的微澜心动,在办公室的流言里护着萌芽的情愫;再到“需于泥”的冒进困境,因急切靠近而撞见未理清的过往,才懂“敬慎不败”的警示;而后是“需于血”的转身突围,在海边的风里抚平内心的褶皱,从自我怀疑中走出,重拾“守正”的底气;直至“需于酒食”的从容自洽,把日子过成画布上的向日葵,在踏实的日常里,遇见同频的周明宇;最终“入于穴”时,以谦卑之心接纳意外的温暖,明白“慢一点的感情,也能很扎实”。
林微的等待,从来不是站在原地的张望。她在晨光里跑步,在深夜改方案,在画室里调和明黄的颜料,在咖啡馆里写满字迹的笔记本——她把“需”的智慧,织进了烟火气的生活里:等待不是“等别人来爱”,是先把自己活成一束光;不是“怕错过”的焦虑,是“信值得”的笃定;不是对年龄的妥协,是对真心的敬畏。
我们或许都曾是“林微”:在催婚的压力下怀疑自己,在心动的欢喜里患得患失,在关系的困境里手足无措。而需卦早已告诉我们:真正的幸福,从不是“抓住”的侥幸,而是“蓄势”的必然。像云聚成雨需要时间,像向日葵朝着阳光需要耐心,像林微遇见周明宇,需要先走过郊野、沙滩、泥潭,才能在从容里,等到那场“不疾不徐”的风。
翻开这本书,你会看见一个普通姑娘的情爱记事,也会看见藏在《周易》里的生活智慧——关于等待,关于坚守,关于在不慌不忙里,把日子过成自己喜欢的模样。
愿每一个“林微”,都能在“需”的时光里,守得住初心,等得到风来。
愿我们都懂:好的感情,像水天需卦的意象,云上于天,终有雨来;而好的自己,从来都值得被慢慢等待,被温柔以待。
《等风来》
不必急着把日子
熬成催婚的粥
三十岁的风里
也能有自己的节奏
我在郊野走
带着未凉的初心
像一株安静的向日葵
不向喧嚣低头
晨跑的路很长
咖啡的香很稠
那些“该结婚”的声音
成不了我脚步的理由
后来风掠过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