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陈处长,我们一定全力以赴,确保春运安全万无一失!”
放下电话,林卫国轻轻呼出一口气。
陈处长没有明确承诺,但“把报告送一份过来”和“了解一下细节”这两个动作,本身就表明了态度。
而且局运输处是业务主导部门,对物资处有一定的制约力,尤其是涉及到直接影响行车安全的关键物资。
林卫国按下内部通话键:“办公室,让通讯员小张立刻来我这一趟。”
几分钟后,通讯员小张跑步前来:“林站长,您找我?”
“把这份电务段关于DS6-11型继电器的技术论证报告,”林卫国将一份准备好的文件递过去,“立刻送到局运输处陈副处长办公室,亲自交到他或者他的秘书手上。”
“是!保证送到!”小张接过文件,敬了个礼,转身快步离开。
处理完这件事,林卫国拿起桌上待批的文件开始审阅。
下午,林卫国照常主持了春运安全再部署会议,听取了各车间关于应对大客流、恶劣天气等情况的预案汇报,对几个细节提出了修改意见。
整个过程,他没有流露出任何因器材被卡而产生的焦虑。
会议接近尾声时,办公室主任悄悄进来,在他耳边低语了几句。
林卫国面色不变,只是微微颔首,随即宣布散会。
回到办公室,他关上门,办公室主任才低声汇报:“林站长,物资处计划科刚来电话,说我们那批信号器材的申请,他们重新研究了电务段的技术说明,认为情况特殊,可以特事特办,已经批准放行了,预计明天就能发货。”
林卫国嘴角几不可察地动了一下,点了点头,语气平淡:“好,知道了。通知电务段,做好接收准备,货到之后立即组织更换,不得延误。”
“是!”
办公室主任离开后,林卫国走到窗边。
刘建军退让了,或者说,是陈处长施加的影响力起到了作用。
这场交锋,悄无声息地开始,又悄无声息地结束。没有撕破脸,没有摆上台面,一切都在符合规则的框架内完成。
这就是体制内的博弈。
很多时候,胜负并不在于谁的声音大,而在于谁更能巧妙地运用规则和资源,谁更能站在“大局”的制高点上。
他拿起电话,拨通了陈处长办公室的号码。
“陈处长,我林卫国。信号器材的事,刚刚物资处通知已经批准放行了。太感谢您了!”这一次,他的感谢显得真诚而具体。
“批准了就好。”陈处长在电话那头语气轻松,“都是为了工作嘛。以后这种涉及行车安全的关键问题,要及时沟通。”
“是,我明白。谢谢陈处长指点。”
放下电话,林卫国知道,这件事算是跳过了。
但他也清楚,经此一事,他和刘建军之间,算是结下了一个疙瘩。
不过,他并不在意。
在这个位置上,要想做事,就不可能不得罪人。
如果还故意来卡脖子,接着便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