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带雨林的晨雾还未散尽,潮湿的空气裹挟着泥土与腐殖质的气息扑面而来。
我站在简易停机坪边缘,看着秦岚与沈离歌并肩向这边走来。
晨光为她们勾勒出朦胧的轮廓,秦岚一袭干练的工装,柔顺的长发扎成利落的马尾,眉眼间尽是藏不住的期待;
沈离歌则身着黑色皮衣,张扬的短发随意地垂落,嘴角挂着自信不羁的笑,举手投足间透着股飒爽的英气。
“今天就开始教我们开飞机?”沈离歌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率先开口打破沉默,语气中满是迫不及待。
秦岚则微微颔首,眼神中既有期待,又隐隐透着一丝紧张。
我无奈地叹了口气,指了指身后的零式飞机,“想开飞机可没那么容易。
在这之前,你们得先熟悉飞机的构造,记住驾驶室里每一个按钮的功能。”
说着,我走向飞机,开始详细讲解起来。
从机翼的设计原理,到机身的材质特性,再到发动机的运作方式。
她们听得格外认真,时不时提出几个问题,眼神专注而炽热。
在接下来的半个月里,停机坪和飞机驾驶舱成了她们的“战场”。
她们每天早早地来到飞机旁,仔细观察每一处细节,用手轻轻抚摸着机身,感受着金属的质感。
进入驾驶舱后,她们更是全神贯注,反复研究每一个按钮、每一个仪表盘,将它们的位置和功能牢牢记在心里。
秦岚随身携带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地记录着各种数据和操作要点;
沈离歌则凭借着出色的记忆力,很快就对驾驶舱内的布局了如指掌。
\"这个襟翼控制杆和零式原型机的位置不一样。\"
沈离歌突然开口,指尖划过右侧操纵台,\"如果按照教科书上的三指握法,紧急情况下很容易误触旁边的燃油阀。\"
她的声音冷静而锐利,完全不见平日的玩世不恭。
我低头看去,果然发现老式仪表盘的紧凑布局中,两个关键按钮的间距比现代飞机缩短了近三厘米。
秦岚立刻掏出笔记本,笔尖在纸面上快速滑动。
她特意用不同颜色的荧光笔标注重点,此刻橘色笔迹正在\"襟翼误触风险\"几个字上格外醒目。
\"要不要画个示意图?\"她抬头看向我,发丝被舱内的循环风轻轻吹起,\"把容易混淆的按钮用三维图表示,可能更直观。\"
连续三天,她们都泡在闷热的驾驶舱里。
秦岚发明了独特的记忆法——把每个按钮的功能编成口诀,甚至给复杂的操作流程谱上简单的曲调。
当她轻声哼唱着\"襟翼先三后五,油门匀速推进\"时,连我都忍不住跟着节奏点头。
而沈离歌则像台精密的扫描仪器,不仅记住了每个部件的位置,甚至能通过金属表面的细微磨损痕迹,推断出仪器的使用频率。
\"这个罗盘的指针晃动幅度比标准值大了0.3度。\"某天清晨,沈离歌突然指着仪表盘说。
我凑近观察,发现确实有极其细微的偏移。
\"1943年太平洋战区的零式机群,有17%都出现过罗盘轴承老化问题,症状和这个一模一样。\"
秦岚则在笔记本上记录下所有可能的故障预案。
她用红笔在\"罗盘失灵\"条目下,详细列出了依靠太阳方位和地标导航的方法,甚至手绘了不同时间段的星图。
当她把整理好的笔记递给我时,纸张边缘已经被汗水浸出了褶皱。
驾驶舱内的温度常常超过四十度,她们的工装被汗水浸透又风干,在布料上留下白色的盐渍。
但每当发现新的操作细节,两人眼中闪烁的光芒,比仪表盘上的指示灯还要明亮。
这些天的钻研,不仅让她们熟悉了飞机,更让我看到两个截然不同的灵魂,在追求飞行梦想的道路上,绽放出同样耀眼的锋芒。
终于,在她们对飞机的构造和操作有了足够的了解后,我决定带她们进行首次低空飞行。
那天,天空格外晴朗,阳光洒在零式飞机上,泛着耀眼的光泽。
我先带着秦岚登上飞机,启动发动机,随着轰鸣声响起,飞机缓缓滑向跑道。
秦岚紧紧握着座椅扶手,身体微微僵硬,眼神中透露出一丝紧张。
“别紧张,放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