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烧石炼铁(2 / 2)

秦岚拿起石头,往空中抛了抛,接住后兴奋地问道:“这难道是铁矿石?”

沈离歌也瞪着好奇的卡姿兰大眼睛,焦急地看着我。

我狠狠地点了点头。

于是,在她们的帮助下,我们决定进行试验。

近期,我们提炼了食用盐,她们对我由讨厌到另眼相待到如今的敬佩之至。

炼铁所需温度通常在1150-1400c之间?,纯铁熔点为1540c。

一般的柴火压根就解决不了问题,需要木炭。

我们用泥土制作了一个大大的圆熔炉,在一侧的底部留出通风口。

然后将木材放在里面整整齐齐码好,用一块石头封好上面,用泥土把缝隙牢牢封住。

接着就是点火燃烧。

缓慢升温,使木材在缺氧或低氧环境下热解。

一般在200 - 300c时,木材开始干燥,蒸发出水分;300c以上,木材逐渐炭化。

我在烧制过程中需控制温度,让木材充分炭化,避免温度过高使木炭灰化。

炭化完成后,停止加热,让窑炉自然冷却或采取适当的冷却措施。

待窑内温度降至室温后,打开窑门,取出烧制好的木炭。此时的木炭应质地坚硬、颜色乌黑,敲击时发出清脆的声音。

木炭拿出来放在一旁。

我就开始把铁矿石用石头捣成粉末,同时将几根木炭碾成粉末,让它们融合在一起。

接着用泥土把它们包裹在一起,捏成这个小圆饼。

等小圆饼晾干后,就放在窑炉里面,一层木炭一层圆饼。

为了增加氧气,我还是制作了一个小风箱。

我找来两块木头皮,制作成两扇扇叶,然后把一个细棍,把它的头部割成十字形,将两扇扇叶插进去。

然后用泥土制作一个风箱主体盒子,将它放在火中烤制定型。

为了节省体力,我还学着木匠,做了一个旋转轮。

一切安排就绪,我们就点燃了窑炉,还用小风箱扇风,不断地提高温度。

指腹摩挲过凹凸不平的表面,粗糙的触感传来,仿佛在诉说着我们连日来的心血。

这窑炉是用掺了碎瓷片的黏土层层垒筑而成,形似倒扣的穹顶,侧面开着投柴口和观察孔,底部的通风道连接着手工打造的小风箱。

我们轮流摇动小风箱,“呼哧——呼哧——”的声响在空旷的山洞里回荡,空气裹挟着热浪扑面而来,汗水顺着额头滑进眼睛,蛰得生疼。

时间在热浪与烟尘中缓缓流淌。

几个小时过去,窑炉观察孔透出的红光愈发耀眼。

经过几个小时的,那些圆饼被充分燃烧,等烧完后,我们把里面的东西全部翻出来,居然变成一颗颗小拇指大小颗粒。

滚烫的气流裹挟着刺鼻的焦味喷涌而出,待烟尘稍稍散去,我用木棍将烧得通红的圆饼状原料拨到空地上。淬火的瞬间,滋滋声响彻山洞,水汽蒸腾间,那些黑褐色的圆饼竟真的裂成了小拇指大小的颗粒!

“是生铁!”我颤抖着声音,指尖轻轻触碰那些尚有余温的铁粒。

它们沉甸甸的,表面泛着哑光,在阳光下闪烁着冷冽的金属光泽。

她们围拢过来,眼中满是惊叹与兴奋。接下来的日子,我们像着了魔般守在窑炉旁。

每一次开炉都是一场惊心动魄的期待,当铁粒在陶盆里越积越多,我们终于迎来了最重要的时刻——熔铸!

特制的坩埚在炉火中烧得通红,我们将铁粒尽数倒入,风箱摇得比以往更快。

汗水湿透了衣衫,手臂酸得几乎抬不起来,但没人舍得停下。

不知过了多久,坩埚里的铁水终于化作翻滚的金色河流。

倾倒入石制模具的刹那,耀眼的光芒让我们下意识闭上了眼。

待冷却后,一块棱角分明的生铁锭静静地躺在那里,泛着幽幽的蓝光。

有了这块珍贵的生铁,我们迫不及待地投入制作。

火星四溅中,一块铁板渐渐成型。

上万次的捶打,不仅是力量的倾注,更是耐心与技巧的考验。

当最后一道淬火工序完成,刀刃在阳光下折射出森冷的光。

我握住崭新的铁刀,走向一旁的竹林。

刀刃划破空气的瞬间,只听“咔嚓”一声,碗口粗的竹子应声而断,断面平整如切。

接下来的十几天,叮叮当当的敲击声日夜不停。

长矛的枪头寒光凛凛,铁锯的锯齿锋利如犬齿,大铁锤沉甸甸的握在手里充满力量,铁锅泛着温润的金属光泽。

当第一锅煮沸的热水在铁锅中翻滚,我们围坐在篝火旁,眼中满是难以抑制的激动。

这样,我们一下子由石器时代升级为铁器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