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光之民的结盟邀请,如同一块投入【根源方舟】平静湖面的巨石,激起了层层深远的涟漪。白瑜并未独断专行,她召集了逻辑圣火、精灵长老议会代表、亡灵军团高阶统御者以及各技术部门的负责人,在核心穹顶进行了一场深入而审慎的商议。
逻辑圣火以绝对理性的角度,罗列了结盟的利弊:利在于获取失落的摇篮科技、关键星图信息、以及对“灯塔”和归墟引擎更深入的认知,能极大提升方舟的生存与发展潜力;弊在于将彻底暴露在“灯塔”的敌意之下(如果尚未完全暴露),并可能卷入微光之民与其他未知“火种”或势力的古老恩怨之中,未来道路的不确定性大幅增加。
精灵长老们则更倾向于合作。他们从微光之民身上感受到了同源的、对生命与文明的眷恋之情,认为与其在黑暗中独自摸索,不如携手同样追寻希望的同道。亡灵统御者们则基于生存与强大的本能,对微光之民承诺的知识与技术支援表现出强烈的兴趣。
经过反复的权衡与推演,共识逐渐达成:机遇远大于风险。固步自封无法应对“灯塔”与归墟引擎的威胁,唯有借助一切可借助的力量,才能在这绝望的宇宙格局中,为自身文明搏出一线生机。
白瑜做出了最终决断。
数日后,“静谧之语”再次与微光之民的生物舰船会面。白瑜代表【根源方舟】文明,与微光之民的灵能代表,在一片由双方力量共同稳固的临时通讯空间中,正式达成了初步合作协定。
协定主要内容包括:
1. 信息共享:微光之民提供其掌握的、关于“摇篮”非禁忌科技树(尤其侧重远航、隐匿、环境适应及灵能应用)、已知“静默守望者”据点星图、以及“灯塔”活动规律与力量分析数据。白瑜方则分享部分关于归墟引擎“静滞”力场的实测数据、三相平衡之力的基础理论模型(非核心),以及对外界势力(如理性文明、碎星工坊)的观测情报。
2. 技术援助:微光之民将派遣一支技术顾问小组(以灵能投影形式),协助方舟进行针对性的远航升级,特别是利用其独特的生物灵能技术,优化方舟的规则隐匿性与超空间航行效率。
3. 非军事同盟:双方承诺在遭遇“灯塔”或其它共同威胁时,及时交换预警信息,并在力所能及且不危及自身根本的情况下,提供必要的非直接军事支援(如情报、技术干扰、撤离通道等)。暂不涉及联合军事行动。
4. 互不干涉内政:尊重彼此文明的发展道路与内部事务。
这是一个谨慎而务实的开端,聚焦于生存与发展,为未来更深层次的合作奠定基础。
协议达成后,微光之民履行了承诺。海量的、体系化的古老知识如涓涓细流,开始汇入逻辑圣火的数据库;几处可能存在其他“静默守望者”或重要摇篮遗迹的星图坐标被标注出来;关于“灯塔”力量运行机制的深度分析报告,也为方舟未来的防御与对抗策略提供了宝贵参考。
与此同时,一支由微光之民最优秀工程师灵能投影构成的“技术顾问小组”入驻了方舟(处于严格监控下的虚拟工作区)。他们与方舟的精灵法师、亡灵工匠以及逻辑圣火紧密协作,开始了对方舟的改造。
改造的重点,在于将微光之民的生物灵能环境适应技术与方舟现有的规则血管网络和三相平衡之力相结合。
方舟的外层装甲被覆上了一层特殊的、拥有活性的灵能殖装。这层殖装能模拟周围环境的规则波动,甚至能短暂地“吸收”并“同化”一定程度的探测波与规则扫描,使得方舟在常规探测手段下几乎等同于背景噪音。
规则血管网络则被深度优化,融入了灵能协调节点,使其能量流转更加高效且难以被外界感知,尤其是在进行超空间跳跃时,能大幅降低空间涟漪。
最重要的,是结合微光之民的技术与白瑜对“静滞”张力的领悟,在方舟核心尝试构建一个小型的“静滞灵能共鸣器” 。该装置并非用来攻击,而是能在关键时刻,释放出模拟归墟引擎气息的、高度凝练的静滞波纹,用于干扰强敌的锁定或制造短暂的规则混乱,为撤离创造机会。
整个方舟仿佛进行了一次深度的“基因改造”,变得更加内敛、灵动,且充满了生命的韧性。虽然体积未有增大,但其生存能力与远航潜力,已然发生了质的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