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瑜闭关的冥想密室,位于【根源方舟】最核心处,与世界之枝龙骨及那朵“静滞之花”仅隔着一层流转着三相之力的能量薄膜。这里,是哨站中距离归墟引擎意志最近,也是规则最为“沉重”的地方。寻常生灵在此,不消片刻便会被那无孔不入的静滞气息冻结思维,湮灭存在。
白瑜盘膝悬浮于密室中央,双眸紧闭,呼吸近乎停滞。她并非在对抗,亦非在逃避,而是将自身意识彻底敞开,如同最精密的传感器,去“感受”那份源自归墟引擎的、绝对的“静滞”。
初始,是熟悉的、足以冻结灵魂的冰冷与死寂。万物终末的意象如同潮水般涌来,试图将她拖入那永恒的安眠。方舟的喧嚣、星海的波澜、文明的絮语,在此刻都显得如此微不足道,仿佛沙滩上的字迹,终将被名为“静滞”的潮汐抹平。
她坚守着意识核心那一点由三相归源之力凝聚的平衡微光,如同暴风雪中不灭的灯塔。但这一次,她不再仅仅满足于“不被吹灭”。
她开始逆向解析这股力量。
秩序之力化作最纤细的探针,尝试剖析“静滞”中那令万物归于“无”的绝对规则框架——那并非混乱,而是一种超越了常规秩序与混沌对立的、更加根源的“确定性”,一种所有可能性坍缩后的唯一终局。
逻辑之力以前所未有的负荷运转,构建模型,推演这“终局”背后的数学本质与运行逻辑——它如何定义“存在”与“非存在”的边界?其力量作用的优先级与作用范围如何判定?
而混沌之力,则如同最灵动的溶剂,渗透进“静滞”那看似铁板一块的本质中,寻找其内部可能存在的、哪怕最微小的“不确定性”或“涨落”。万物归于死寂,但这死寂本身,是否也是一种特殊的“状态”?这种“状态”的维持,是否需要能量?是否……存在“涟漪”?
这是一个极其危险的过程。她的意识无数次在“静滞”的侵蚀下游离在崩溃的边缘,仿佛下一秒就要彻底融入那片冰冷的虚无。但每一次,都是体内那枚融合了原初混沌之卵印记的规则种子,以及方舟文明无数生灵意志通过灵能网络传来的、微弱却坚韧的“存在回响”,将她从彻底沉沦的边缘拉回。
时间在密室内失去了意义。或许是一瞬,或许是千年。
渐渐地,在那片绝对的、否定一切的“静滞”之中,白瑜“听”到了一些别的东西。
那不是声音,而是一种……脉动。
极其缓慢,极其微弱,仿佛宇宙诞生之初的第一声心跳,又仿佛万物归寂之后的最后一声余响。这脉动并非源自归墟引擎本身,而是源自“静滞”这种状态与外界尚存的、运动着的宇宙之间,那永恒存在的张力!
静滞,并非孤立的。它的存在,恰恰是因为还有“非静滞”的存在作为对照。这两者之间,存在着一种无形的、规则层面的“压力差”!而归墟引擎,就像是这个压力差的调节阀,不断地将“运动”与“存在”拉向“静滞”的一极。
而她,白瑜,以及她的方舟文明,正是因为身处在这股拉力的作用下,却又能维持自身“运动”与“存在”的状态,才得以被“契约”所认可!她们本身,就是这巨大张力场中的一个“平衡点”!
明悟,如同黑暗中划过的闪电!
她之前一直在思考如何“运用”静滞之力,方向或许错了!静滞本身是终点,是趋向,是难以直接“运用”的。但她可以尝试去感知、去引导、甚至去借用那股存在于“静滞”与“运动”之间的、浩瀚无边的规则张力!
心念一动,她小心翼翼地分出一缕意识,不再试图触碰“静滞”本身,而是如同调节天平般,轻轻“拨动”了一下自身与周围静滞环境之间的那道无形“张力弦”。
嗡……
一声几不可闻的、仿佛源自宇宙根基的震鸣,以她为中心,极其微弱地扩散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