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科幻次元 > 1800年之龙腾四海 > 第240章 北美洲的战争准备

第240章 北美洲的战争准备(1 / 2)

1822年是詹姆斯·门罗,总统任期的第五年,这位美国第五任总统的性格与理想,深刻影响了今天美国外交与内政走向。

门罗年轻时投身独立战争,在特伦顿战役中负伤,展现了非凡的勇气。

他的一生几乎与美国建国同步,从大陆军军官,最终走上总统的宝座。

他已是美国最后一位开国元勋总统,其政治生涯贯穿了美国从殖民地到独立国家的艰难历程。

他天生是一个扩张主义者。

1803年,他作为特使协助购买路易斯安那,以1500万美元为美国赢得广袤领土。

1822年,他主导的“门罗主义”已经成型,美洲是美洲人的美洲!

他非常清楚,美国是美洲最大的国家,也是美洲唯一有可能成为工业国的国家。

所以,在他看来,他的门罗主义本质上是“美洲是美国人的美洲!”

他以强硬姿态阻止欧洲列强干涉美洲,有两个目的:

第一,只有确保欧洲不能在经济上和政治上控制美洲,整个南北美洲才有可能成为美国商品的倾销市场。

第二,将美洲从欧洲剥离,美国势力才能进入南美洲,影响南美洲的政治和经济决定。

门罗坚信美国是“天命所归”的扩张者。他的任期,是美国殖民的狂欢期,也是印第安人的悲惨历史。移民不断西进,他支持这一进程,认为广袤领土能保障联邦的未来。

如果按照中国人的理解,他是美国一位开疆拓土的总统。

如果,他没有碰到妈祖军,没有碰到妈祖军身后的中华国,门罗一定会名垂美国的青史。

但这不可能!

妈祖军在美国西海岸的定居城市,那广阔的太平洋沿岸,是门罗总统认为的囊中之物。同时,这一时期美国民众,对着西部那些一美元一英亩的土地,有着极其贪婪,有着极其狂热的欲望。

在美国人看来,他们发现印第安人和中华人长的很像。

或者说,从白人的眼里看来,中华人和南北美洲的印第安人都很像。

他们最开始以为,征服妈祖军的定居点和征服印第安人的部族据点差不多,只要殖民军队和民兵开过去,不断杀人,就能将这些中华人驱赶出美洲大陆。

但这一次,他们踢到钢板!

一块带刺的钢板!

一块带刺,一块不断向前移动的钢板!

从密苏里河的上游,到加勒比海岛,再到佛罗里达,美国势力正在被全面反推。

华盛顿,总统门罗拍案怒吼:“他们竟敢在我们的土地上击败我们的军队!”

这句话后来成了经典!

“中华国在煽动叛乱!” 美国国务卿约翰·昆西·亚当斯在议会上怒吼。

“他们竟敢跨过太平洋挑战我们的海权!” 美国海军部长本杰明·威廉斯咆哮道。

1822年1月,华盛顿特区,白宫

总统门罗面色铁青,议会大厅内,议员们高声叫嚣:

“必须剿灭中华国在美洲的据点!”

“夺回佛罗里达!”

“海军应该强力反击,炮轰他们的港口!”

扩军令迅速下达:

陆军扩招至十万人,并征召十万民兵,重点部署在密苏里河与佛罗里达前线。

海军获得大量拨款,要求用最新的技术紧急建造十艘新战列舰,封锁和破坏中华国的大西洋和太平洋贸易线。

秘密资助俄国,希望他们牵制中华国。

“4月,我们将发动全面反击!” 门罗在演讲中誓言,“美洲,属于美洲人!中华国,必须滚出去!”

1822年的1月,太平洋沿岸、密苏里河谷、佛罗里达丛林与加勒比海战云密布。不断扩张的中华国与疯狂扩张的美国,终于在这片新大陆上全面相撞,即将爆发一场改变世界历史的战争。

美国人的资金,又刺激了俄国的野心,他们决心夺回雅库茨克,尼布楚和雅克萨。

伊万再次派出两万俄国军队,越过乌拉尔山,沿着沿途的军事堡垒前往中华国边界地区。第一执政的命令,夺回雅库茨克,继续强化对东方的渗透。

人类就是这样,越是接触的久,就越容易形成固态认知!

俄国政府还以为中华是留着辫子的国家,还是以为中华会妥协。

伊万和他的内阁完全不知道,今天的中华国高层全是海盗。。。不,海佬出身,这群人骨子里,是一群看上去扎根于农耕文明,却带着明显海盗基因的强权信徒。

要知道,活在这个时代大海上的所有人,不狠,你就根本没有活下去的权力!

以下是中华国各位大统领曾经说过的名人名言:

牛野:“老子不相信条约,那些纸从来都是用来擦屁股用的!老子比较相信大炮,那玩意比较靠谱!”

李海:“和平?那是弱者的呼喊,强者总说我想要更多!”

李海潮:“今年的钢铁的产量是多少?大炮,战舰,蒸汽装甲车都需要钢铁,我不要听理由,我要钢铁!”

陈阿生:“要以我们为敌,那你就要准备去死!只有死去的敌人,才是好人!”

赵大:“谈判?为啥要谈判?老子打得赢,为啥要谈判?他娘的,老子都已经夺船仗了,你们他娘的想起谈判了?”

欧洲人的历史上,打打停停很正常。

欧洲文明,擅长于今天握手,明天斗殴,后天握手,大后天暗杀,大大后天再握手。

嗯,这就是欧洲人的契约精神的具体表现!怎么说呢。。。契约是他们的手段之一,所以必须反反复复强调契约的重要性,不然那种恶劣环境,谁他娘的还相信契约?

他们根本不了解中国人,不了解中国人一旦恨一个民族或者国家,那这个民族或者国家只有两条路可以选择:

第一,有多远滚多远。比如匈奴和突厥。

第二,灭族,比如高句丽。

现在,牛野他们恨上了英美法,他们开始了早早晚晚不停的报复。

美国佬自以为征兵十万,在召集十万民兵,看上去好多人啊!

可他们不知道,李海潮已经进行了军队革新,一百万国家卫戍部队里的二十万轮战军人,已经分为两波出发。

第一波大约是五万人,他们主要是驻扎在北方的部队,已经启程去往中亚和漠北,这是为了对抗俄国。

第二波,十五万士兵,已经从各个城市的码头登船,随着商船前往北美洲。

这二十万轮战士兵,每一个轮战周期为两年。两年以后,会有第二波接替他们。

这些可不是民兵,这些全是正规军!

每一个标准中华国和妈祖军的正规军,拥有自己的标准装备:

一,服装:一个钢盔,两双皮靴,两套春秋季军装,两套冬季军装,两套袭击军装。海军陆战队是蓝色迷彩服军装,陆军是绿色迷彩服军装。

二,武器:一把1817式五发装弹的栓动步枪,两百发子弹,五枚进攻型手雷,一把刺刀,一把匕首。

三,个人装备: 战术背心,挂弹匣袋、手榴弹袋、水壶包、工具包、医疗包,口粮,雨伞、指北针,水壶、1单兵餐具,包括饭盒,折叠酒精炉,多功能刀叉。工兵铲,工兵镐、绳索、打火机,一小罐酒精和小酒精灯,工兵铲\/工兵镐、绳索。

四,个人睡具:可以做雨披的纽扣牛皮睡袋(配有冬季的羊毛内胆),单兵帆布帐篷。

这样一个标准单兵的行军负重,高达四十五斤重。

所以,标准编制里的二级部队,每个班有一架双马马车。

一级部队,每个士兵有一匹马。

骑兵部队则更加过分,一人两马。

这样的编制的源头,来自于牛野的认知。

牛野在建军计划里,很早就提出一个观点:“任你百般,唯快不破!”

组建这样的部队,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前提条件,那就是东北亚蒙古马种的特性。

从匈奴铁骑到蒙古帝国,再到现在的骑兵部队,数千年来蒙古马都是“最优秀的军马”。

尽管它个子不高,不如欧洲高头大马高大迅捷,但在耐力、适应性、生存能力和军事性价比方面,蒙古马堪称无可替代。

蒙古马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惊人的耐力。相比欧洲赛马或阿拉伯马追求短距离爆发力,蒙古马的优势在于长时间、远距离行军而不衰竭。

1241年,蒙古骑兵在零下40c的东欧冬季,仅用3天就从喀尔巴阡山脉穿越300多公里无人区,突袭多瑙河流域的格兰城。

这些小东西的适应力极强,能在恶劣环境下生存,蒙古马的原生环境是蒙古高原,那鬼地方的冬季严寒、夏季酷热、食物稀缺、野兽出没。经过数千年的自然选择,蒙古马进化出了极强的生存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