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4章 一跃而出(1 / 2)

1822年1月3日,夏威夷。

此时的夏威夷群岛,正值南半球的夏季尾声,但太平洋暖流依然眷恋着这片天堂般的群岛。考艾岛北部的山谷里,俄国人刚刚撤走的堡垒废墟上,野姜花正肆意绽放,洁白的花瓣在热带微风中轻轻摇曳,散发出淡淡的香气。

瓦胡岛上的钻石角在晨曦中熠熠生辉,虽然那闪亮的不过是普通的火山玻璃,但在朝阳的映照下仍闪烁着诱人的光芒。来自东北方向的大风口呼啸而过,十几级的强风将棕榈树的叶子吹得哗哗作响,却也让漫山遍野的野花散发出更加浓郁的芬芳。当地的土着居民早已习惯了这狂野的风,他们穿着色彩鲜艳的草裙,在风声中跳起古老的草裙舞,鼓点声与风声交织成独特的交响曲。

珍珠港的海面波光粼粼,几艘传统的双体独木舟在平静的水面上划出优美的弧线。库克船长登陆的考爱岛海岸线上,珊瑚礁在清澈的海水中清晰可见,热带鱼群穿梭其间,构成一幅生动的海底画卷。火山岛夏威夷岛上,冒纳罗亚火山巍峨耸立,山腰间缭绕着薄薄的雾气,宛如仙境。

此时的夏威夷王国正处于卡美哈梅哈一世开创的和平繁荣时期。檀香山的王宫里,这位君主正在与大臣们商议国事,他金色的铜像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象征着这个年轻王国的威严与荣耀。而在民间,合欢树在微风中舒展着羽状的叶片,昼开夜合的习性如同这个岛屿一样,既保持着原始的神秘,又逐渐向世界敞开怀抱。

东太平洋舰队,每年支付一千套钢铁工具,在这里租赁了一块临海的荒地。赵大命令人在这里搭建了码头和补给仓库,慢慢的旁边形成了居民区,已经拥有大约一千来自中华的移民人口常住在这里。

这里的居民依靠修理船只,以及与当地贸易维生,自己也在附近开荒种地,和当地人相处融洽,生活过得非常富足。

码头边停泊满了船舶,有西太平洋舰队的,也有往来美洲和大陆的各种商船。

站在码头上的陈阿生,也终于看到了飞艇究竟是个啥样子?

当大多数欧洲人还在仰望热气球笨拙地飘过城市上空时,中华国已经制造出一艘用钢铁连接件、竹子、麻布和天然橡胶涂层打造的氢气飞艇,由一台精巧的斯特林发动机驱动螺旋桨提供动力。

这艘飞行器全长约22米,最大直径6.5米,停泊在码头的空地上有接近三层楼高,整体呈优雅的雪茄形,从远处看就像一只被拉长的鲸鱼悬浮在空中。它的主体结构采用了当时罕见的高强度熟铁锻造的球形连接件,这些精密切割的金属节点将细长的竹制骨架以精确的几何角度固定在一起,形成既轻巧又坚固的网状承力结构。竹材取自南方地区的毛竹,经过桐油浸泡处理,既保持了东方材料特有的韧性,又获得了额外的防水性能。

飞艇的气囊由多层亚麻布缝合而成,表面涂覆着厚达3毫米的天然橡胶乳液涂层,这是从南美洲引进树种,在东南亚成规模种植的橡胶树采集的原料经过简单硫化处理制成的原始橡胶,提供了基本的氢气密封性。

只是,这玩意每飞行72小时要降落检修和维护橡胶涂层,但现在看来可以正常使用。

气囊内部可容纳约2000立方米的氢气,理论上能提供约2000公斤的净升力,足够承载这艘重达1500公斤的飞行吊篮。

最引人注目的是安装在飞艇尾部的一台小型斯特林发动机,这台革命性的外燃机采用锡合金气缸和活塞,燃烧舱使用高纯度酒精作为燃料。这种燃料在高空极寒情况下也不会结冻。

发动机通过一套复杂的青铜齿轮减速系统驱动一副两叶木质螺旋桨,螺旋桨直径1.8米,转速可达每分钟360转,在理想状态下能产生约5马力的持续推力。整个动力系统被巧妙地悬挂在飞艇下方的吊舱中,吊舱本身由竹条编织框架外包皮革制成,仅重100公斤。

这艘飞艇总高度,含气囊和吊舱,达到约8.5米,当它缓缓升空时,阳光透过涂有橡胶涂层的亚麻布气囊,在地面上投下变幻莫测的光影。虽然受限于1821年的材料科学,橡胶涂层平均只能维持72小时不漏气,竹制骨架在连续飞行后会出现微小变形,这艘长约22米、高约8.5米的飞行器可以达到每小时25-30公里的巡航速度,在当时绝对是一项令人瞠目结舌的工程壮举。

在海参崴工业区,北方军团大统领郑一娘在获得大西洋和印度洋舰队的两笔天量订单以后,再次向飞艇研究部门投入了十万两白银,用于下一代气囊和涂层的投资。

同时,热气球部门也获得了国家研发投入的五万两白银,他们终于发现在石油冶炼厂有一种可燃性气体,拥有极高的热量,现在正在进行这种可燃气体的分离和高压可燃装置研究。

所有海军和码头边的人们都涌向飞艇停泊的空地,甚至有当地人跑去王宫通知他们的国王。

但陈阿生在看到这玩意的第一眼时,就知道现在的战舰和运输船没有一艘能够收纳这么大的家伙。

“它太过巨大,没有帆船有这么大的甲板可以供它降落,即便是最大的冬潮级也不可能”,一名船舶研究所的研究员说道。

疯狂热爱航空的陈向北,看看飞艇,再看看运输舰,他的小眼睛一转,问研究员,“千吨三体货船的甲板面积足够,只是风帆占据了中部大量空间,能不能把桅杆去掉?”

众人全都一愣?去掉风帆?

研究员想了想,“去掉风帆是可以的,但是平均航速会下降,要知道舰队的航速取决于最慢的海船,那样会拖慢整个舰队的速度。”

陈向北继续发问,“增加蒸汽机呢?”

另一位研究员却说道:“可以把主体船身上的风帆转移到两个副船体上去,可这样的工程改造必须回到广州港才能进行,船体还要全部重新设计。”

陈阿生在想象,他说出了一个办法:“如果,用木板连接两个三体船,让他们并行航行是不是他能解决这个问题?”

研究员说道:“可以试一试,但这个链接体有重量,自身下方也需要船体来承重。工程量同样不小。”

陈向北再次提出一个解决方案,一个非常非常奇葩的解决方案,他指着海港里的五百吨三体船说道:“这飞艇其实很轻,我们只需要改造一条五百吨三体船,砍倒桅杆,将整个甲板用木料整理平整,就能起降氢气飞艇。平时航行就由千吨大船拖曳,它本身也有蒸汽动力,航速会下降一点点,但不会很多。”

研究员们相互看了看,都觉得这方法可行,但陈阿生却说道:“首先,我要看到这玩意能在海上回收和起飞,不然就会浪费一条五百吨三体船,那样不值得。”

于是,第二天这群人就试着在海上,拦截飞艇垂落的绳索,试着牵引和回收飞艇,当然飞艇本身并不降落在甲板上,只是被战舰拖在尾部的低空,关闭斯特林发动机,随着战舰的牵引飞行。

实验非常成功,人们成功抓住了飞艇垂落的绳索,冬潮级屁股后面有绳索,牵引着一个飞在百米高空的大飞艇,在海上乘风破浪,画面极其有趣。

所有人都涌向后甲板,朝着百米高空挥手,大喊大叫,有军官兴奋的喊道:“用舰上的蒸汽绞盘机肯定能把那大家伙拉回甲板”

了望组组长也站在桅杆顶部,眺望头顶的巨物大声对身边的了望手说道:“别的什么也不说,光在海面上搜索敌舰这一条,就绝对作用无限。”

了望手看了看那家伙,感慨道:“以后,我们是不是都要飞天了?”

组长哈哈大笑,拍了拍身边小伙子的肩膀,“肯定少不了我们的加入。”

他们此时还不知道,同一时间在坤甸港的化学研究所,一名研究员在做实验时,打翻了一瓶硝酸,他手忙脚乱的用棉布擦拭台面。又鬼使神差的,在第二天打翻了酒精灯,偏偏酒精燃烧到了那块抹布,结果引发了剧烈爆燃。

爆燃的酒精蔓延开来,这家伙差点把整个化学实验室都烧毁了。

这个笨手笨脚的家伙被要求写事故回顾报告,在事故回顾的记录中,一种全新的快速燃烧物质被发现,硝化棉被坤甸港的化学研究机所关注。

这个研究项目最开始的拨款少的可怜,只有不到五千两白银,只有三名研究员参与研究。

他们将试着用酸类来处理各种纤维,看看其燃烧效果,并进行记录。这是一个非常枯燥的工作过程,他们将测试所有植物纤维与各种酸发生反应,然后干化后看看其燃烧反应,并进行全程记录,总结起来就是日复一日的烧东西。

这一刻,谁也不知道,接下来这三人的发现,将彻底改变海战,改变战争中的一切。

陈阿生大手一挥,指着海港里的两条五百吨货船,“买下来,他们的货物我们海军帮忙运输,我让参谋写一封信让他们送去广州城海军部,由他们结款。”

霸气,这就是军队的效率。

海边码头有船只维修厂,这群货修一根桅杆要用整整七天,可砍四根根桅杆就一个时辰搞定。这群船厂里的货,砍桅杆时不要太兴奋,哇哇乱叫,这么多年从来就没用过小型蒸汽锯锯倒过桅杆,这体验无比酸爽。

从砍倒桅杆,到将整个船甲板搭建起平整的平台,这群货外加海军工匠,一百多人只用三个昼夜。

人类历史上最早的航空母舰,就这么粗糙的诞生了。。。

陈向北被调去其中的一条船,负责管理飞艇的维护和修理,这货趁着这个职位,没事就在舰队上空飞来飞去,几乎抢了飞行员的工作。

人类就是这么奇怪,有的人恐高,有的人天生飞到高空就无比兴奋,欲罢不能。

陈向北天生就喜欢呆在高空看舰队航行。

暮色将太平洋染成一片鎏金,陈向北乘着氢气球悬于万仞高空,身下的海面如一块被微风拂过的巨大绸缎,泛着粼粼波光。忽然间,远方海平面涌起一道黑色的浪涛,那是上百条风帆舰船组成的庞大舰队,绝大部分是西太平洋战舰和武装运输船,也有商船在其中航行,它们正破开夕阳的余晖,在洋面上铺展开一幅壮阔的航海画卷。

无数桅杆如密集的森林刺破天际,洁白的帆布被海风鼓胀成饱满的羽翼,在暮色中泛着珍珠般的光泽,远远望去,仿佛一群展翅的白鸟,携着雷霆之势驰骋大洋。战舰的木质舰身在夕阳下泛着深褐的油光,舰艏雕刻妈祖像依稀可辨,她在浪涛中若隐若现,手指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