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科幻次元 > 1800年之龙腾四海 > 第一百一十一张章 蛮林里的枪战(二)

第一百一十一张章 蛮林里的枪战(二)(2 / 2)

这非常奇特,是一个由中华文明的分裂出来的亚文明。这里的小孩,天生就是妈祖的海洋文化,天工开物和纪效新书,三种教育的混合体。

所以,海洋,工业和军事是所有马祖军教育的三大主题。

猛子戴了顶破毡帽,压得低低的,几乎要盖住眉眼。他走在最前头,身后五个人牵着五匹战马,马蹄踏在积雪上,发出\"咯吱咯吱\"的响声,仿佛是什么东西在咀嚼着夜的寂静。

三月底的温哥华森林,黑得像泼了墨。树影在月光下扭曲成各种形状,时而如鬼爪,时而似人形。风从树梢间穿过,呜呜地响,像是无数人在低声呜咽。蒙子偶尔抬头,只见树枝间漏下的月光,斑驳地洒在地上,如同碎银。

\"蒙子,歇会儿吧。\"身后有人喘着气道。

蒙子不答,只是放慢了脚步。五个人便也跟着停下,战马喷出的白气在冷空气中迅速消散。他们已经走了整整半夜,城镇还远着呢。

\"我们早一个时辰到北极城,说不定就能救下后来兄弟的命。\"蒙子终于开口,声音低沉得几乎听不见。

他们重新上路。马蹄声再次响起,混着树枝断裂的脆响。不知何时,雪下得更密了,落在他们的脖颈里,激起一阵阵战栗。

走在中间的胖子突然压低声音,\"你觉不觉得有什么跟着我们?\"

猛子猛地停住脚步。其他人也跟着停下,战马不安地踏着脚,甩动缰绳发出细碎的声响。

黑暗中,似乎有什么东西在移动。不是风,不是树,是一种……有意识的东西。蒙子的手悄悄摸向腰间的匕首,冰冷的金属贴着他的掌心。

\"可能是狼。\"他说,声音比刚才更轻。

没有人接话另外五个人屏住呼吸,听着黑暗中的动静。雪落下的声音忽然变得异常清晰,每一片雪花触地的声响都仿佛敲在鼓膜上。

然后,那感觉消失了。或者说,它从未存在过。

\"走吧。\"猛子说,声音里有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

他们继续向前。北极城的灯火依旧遥不可及,如同海市蜃楼。马匹的呼吸在寒冷的空气中形成一团团白雾,渐渐融入无边的夜色。

风又起了,吹得树枝沙沙作响,像是在窃笑。猛子拉紧了帽子,继续向着城市的方向前进。

黑夜无边。

第二天黎明时分,天空下起了,稀稀落落的小雨。

邱金火他们只没有带蜂蜡,只能用牛皮地垫拼起来,做成两个人一个的遮雨棚,在外面再用灌木做伪装,这样是保证隐蔽和燧发枪的击发。

“这狗屎一样的天气!”,二愣子骂道,“线膛枪万一打不响怎么办?”

邱金火看着说道:“那就只能用斧头!”

旁边一个遮雨棚里跑过来一个人,那人拿着一根切削尖锐的投矛过来,对邱火金说道:“做些这玩意,下雨天万一火枪打不响也有可以投射的东西用一用。”

另外一个三人小队长,也跑过来,“头,要不要撤退,线膛枪打不响,要把子弹退出来,会要了老命。”

可就在这个时候,很多猫头鹰的声音响起。

邱金火这群人立刻向对面的山包看过去,那是他们昨天伏击的地方。

晨曦的细雨朦胧里,有二十五人正披着牛皮斗篷,手里拿着包裹这牛皮遮罩的火枪,慢慢走上山包的顶部。

邱金火在单筒望远镜里,能看到那些人手里的步枪遮罩,他骂道:“真他娘,专业啊!”

又想了想,叫来两个家伙,开始给他们画图,“他们是一个牛皮圆筒。我们没条件,那做一个倒三角形长木筒子,削几根细木棍,用细绳子捆死,外面包裹牛皮,然后套在枪机外面就行。记住,留出燧发枪机和瞄准的空间,知道了吗?”

别给华人看见,只要看见,见光就死!

“就她娘,是给步枪做个挡雨筒子?”,一个伐木队员总结的很到位,华人真的非常聪明。

三个家伙商量了一下,然后其中两人回到后面的山林里,开始了工作。

这群人现在只要能用,就是丑死,也行!

马祖军其实有专门的步枪遮雨罩,而且是金属部件和蜂蜡的套装,但那些都属于战舰上武装水手和海军陆战队的标准配置,并没有配备给各各移民据点的平民武装。

对面山头上,那二十几人聚在一起,像是在讨论什么。

邱金火在单筒望远镜里,再次看见这群人又要作死的节奏,有人居然指了指周边的山包,最后居然指向了这里。

他低声骂道:“下雨天还出来溜达,你们闲得慌吗?真她娘觉得,我们是吃素的?!”

马祖军出身是海佬,他们极其看重观察和视野,而这个时代开荒本身是危险的,所以马祖军给所有营地都配备了大约五十个单筒望远镜。

这些望远镜给每个从事野外工作的团队,例如他们其实也有类似于哈得逊湾公司的拓荒侦查小队,伐木小队,猎人小队,勘探小队,这些人出去前可以领用望远镜,但是回到营地要归还。

这些单筒望远镜的镜片,是采购于葡萄牙商人,他们目前还没有制作镜片的技术,但是筒身是自己造的,这样造价只有购买整支西洋望远镜的三分之一。

邱金火此刻眼睛睁的老大,他看见从细雨里又走出了二十几个敌人,他们也走上山包。

他数了数,低声骂道,“四十八人,我日,这群货居然有四十八人?”

他不得不面对一个问题,他手里只有十五人,而对面有四十八人。而且天空在下小雨,一旦枪打不响,短兵对接,冷兵器对冷兵器,他们处于完全的劣势。

于是,他毫不犹豫的下达了命令:“通知所有人,我们向后撤退,先撤退到一公里外的伐木营地,给马上木棍,别让它们乱叫。”

这群货听说要撤退,那高兴的紧,他们其实是平民,根本没想过拼命啊!

就十分钟,所有东西全部快速打包,十二个人悄悄向后撤离,只有邱金火带着两人留在最后做观察。

而此时,北极城的警钟长鸣,拿着枪的队伍在集结,老李头吆喝的声音在回荡,一匹匹马被牵出马棚,更加骇人的是,这群货还带上了两门移动的三磅炮。

“报告,应到100人,实到100人,请求指示!”,武装水手兼任民兵队长的一个中年汉子,披着蓑衣,站在泥地里高声喊道。

站在屋檐下的老李头喊道:“出发,去增援丙字号伐木队,把人给我平平安安接回来,另外我需要俘虏。”

1817年4月1日,北极城(今温哥华)。

四月的北极城,细雨纷飞,积雪已然完全消融。远处的海岸线被灰蒙蒙的雾气笼罩,森林在凛冽的风中低吼。这座刚刚建立三年的中华国北极城,已然全面苏醒。

一支由100名燧发枪兵组成的战斗队,在晨曦微露时整装待发。他们是中华国的殖民地民兵,奉命深入东部的森林,将丙字号伐木队接回城里,并攻击未知的敌人。

50名骑兵骑乘蒙古矮种马,负责快速侦察与先锋突击。这些马不挑食,也不容易生病,能用于劳作,也能用于战斗。它们跑的并不是特别快,但是它们的耐力非常强。

最重要的是,蒙古矮种马适应寒冷的冬天,它们能很好适应这里的气候。

40名步兵身披蓑衣,装备挡雨套件燧发枪与刺刀,他们是主力作战力量,负责防御与步兵散兵线推进。

10名炮手,四架四轮马车,他们携带两门口径三磅的轻型榴弹炮,遮雨棚和弹药,以及队伍三天的口粮,提供远程火力支援。

队伍被分成两队:骑兵先行,步兵与炮手随后跟进。

天刚蒙蒙亮,北极城的木栅栏大门缓缓打开,50名骑兵率先冲出。他们的马蹄踏碎泥水,溅起细碎,在灰暗的晨光中形成一道灰色的洪流。骑兵们手持防雨套件的燧发步枪,腰间别着长剑,冲进了莽莽山林

几分钟后,步兵与炮手列队跟进。步兵们排成两列纵队,燧发枪扛在肩上,刺刀在晨光中泛着冷光。

炮手们在四辆马车上,牵引着着两门轻型火炮,在泥地上留下深深的辙痕。

队伍沿着东面的小径前进,穿过稀疏的针叶林,披雨战风,一路向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