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十条飞剪战舰,是英国海军派去东印度公司的快速武装战舰,将肩负起围剿“联合国海盗”的任务。
魏德尔作为整个舰队的指挥官,他此时正站在舰首,感受着12节航行速度带来爽快感受,他觉得自己整个人都要飞起来了。
转身问身边的炮兵长,“你觉得这种船,怎么样?”
炮兵长眯着眼睛,“这是最优秀的驱逐舰,没有之一。”
他贪婪的回头看整个战舰队列,笑着说:“如果是我们自己的私掠舰队,直接开去加勒比海,那就发财了!”
魏德尔拍了拍炮兵长的肩膀,他笑起来像一只狐狸,“谁说,印度洋不能发财?那么多西班牙和荷兰人的商船,我们有的是事情做,你懂的!”
炮兵长笑了,韦德尔也笑了,两人在船头,哈哈大笑,风将笑声带起,散落在印度洋的水花里。
1811年5月,第二舰队持续封锁马六甲;广州府南洋贸易公司计划出炉;十条英国两千吨36炮飞剪船绕过好望角,直扑孟买;陈老豆带着二十条船去印度洋,李海带着二十条船去大西洋,两洋猎杀和反猎杀战正式拉开帷幕。
当所有人都出发之后,牛野一行人来到了船厂。一进入船厂,他们就被眼前的景象所震撼。只见数百名工人忙碌地穿梭在船坞之间,有的在修补船体,有的在安装新的零部件,还有的在对甲板进行修复和涂装。
牛野他们走近一看,发现工人们正在修复那两条三级战列舰。这两条战列舰虽然已经有些年头,但依然气势磅礴,巨大的船身让人不禁感叹其昔日的辉煌。然而,上次的炮击,这两条战列舰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严重损伤,需要进行大规模的修复工作。
工人们分成了几个小组,各司其职,有条不紊地进行着修复工作。有的小组负责修复船身的破损处,有的小组则专注于修复桅杆,有的在拆卸大炮,送去炮厂进行改造。他们使用各种工具和设备,仔细地检查每一个细节,确保修复工作的质量和安全性。
耗大人突然问了一个问题,“牛野,如果让你可以自己随意建造一条船,你想把船造成什么样子?”。
牛野想了想,回答道:“一万吨排水量,重炮射程50公里,航速30节”
姚大人愣住了,他直接骂道:“神经病,到哪里去找这么长的龙骨?五十公里射程,那炮要有多大?你看的到目标吗?航速三十节,风都跑不了那么快。我建议你去看大夫!”
牛野没说话,他只是静静的,眯着眼睛看这个船厂。他不能告诉姚耀祖,不到百年,英国佬就会搞出近两万吨的钢铁巨舰,大炮射程能超越20公里,能在望远镜的极限进行炮击。
那些钢铁怪物,能够用重炮轻易的夷平一个沿海城市,陆军根本不可能在陆地上和他们抗衡,在面对他们炮击沿海城市时,敌国的陆军只能看着。
在航母和战斗机出现之前,这些怪物就是大海之上,无敌的存在!
他不是学造船的,但他也知道,无畏号是一个分割线,是人类在1905年开工时,那就是人类科学的巅峰。
1906年英国皇家海军的hS无畏号(hS dreadnought)缓缓滑入朴茨茅斯港的深水航道,缓缓掀起白色的浪花,它不仅是一艘战舰的下水,更是一场科技革命的启航。这艘被后世称为“无畏舰”的革命性战列舰,是人类在工业革命后期,将机械工程、冶金学、火炮技术、动力系统、船舶设计、火控系统、材料科学、甚至基础数学与物理融汇贯通的集大成之作。
它不是某一位工程师的杰作,而是一个时代顶尖科学技术的集体结晶;它不是单纯的一艘船,而是一艘漂浮在海洋上的科技堡垒,承载着人类智慧的巅峰与工业力量的极致表达。
无畏号标准排水量约 18,000 吨,满载时超过 21,000 吨,如此庞大的钢铁身躯,首先要解决的是一个最基本的问题:
它如何浮在水面上?又如何在狂风巨浪中保持稳定与坚固?
- 船舶浮力与稳性计算(基于阿基米德原理)
- 水线结构设计,确保船体在不同海况下的抗沉性与适航性
- 隔舱化设计,将船体分成多个水密舱室,即使部分破损也不至于沉没
- 龙骨、肋骨、甲板结构的高强度设计,以支撑上层建筑、火炮与人员的重量
每一块钢板的厚度、每一个焊接点的强度、每一处结构的承重分配,都是造船工程学、材料力学与结构稳定性计算的精密成果。
无畏号最引人注目的技术革新之一,是它首次在主力战舰上采用了:
帕森斯式蒸汽轮机(parsons Stea turbe)
相比传统的往复式蒸汽机,蒸汽轮机:
更高效(能量转换率更高)
更可靠(运动部件更少,磨损更低)
更强大(能输出更大功率)
最关键的是——它让无畏号的航速达到了 21 节(约 39 公里\/小时),远超当时大多数战舰的 18~20 节。
而蒸汽轮机本身,是热力学、机械传动、材料耐高温性、精密加工技术的综合体现——没有这些科学基础,就没有无畏号的心脏。
再来看火炮,那玩意能打到20公里远的目标。
无畏号装备了 10门 12英寸(305毫米)口径的 bL k x 型主炮,这些火炮可不是普通的“大铁管”。
它们的背后:
是冶金学:如何铸造出能承受数百个大气压、高温燃气与巨大后坐力的炮管?
是材料科学:炮钢的强度、韧性、抗疲劳性必须达到极致,否则火炮会在连续射击中炸裂
是弹道学:炮弹的飞行轨迹、初速、风阻、落点精度,都依赖复杂的数学与物理模型
是发射药化学:火药配方决定了炮弹的初速与爆炸威力
是装填机构与炮塔旋转系统:如何让数吨重的炮塔与火炮在短时间内完成瞄准与发射?
每一发从无畏号主炮射出的炮弹,都凝结着十几门基础科学与工程学科的交汇成果。
在茫茫大海上,如何让一艘高速移动的战舰,在颠簸的海况下,用巨炮精准命中几公里甚至十几公里外的另一艘移动战舰?
这涉及又涉及到光学测距仪(Range Fder)的发明与应用。
角度计算与提前量预测,机械式火控计算机(早期机械式弹道计算机)
海风、海浪、船体倾斜的实时修正,虽然当时的火控系统还比较原始,但相比过去的“目视估算+经验射击”,无畏号已经迈入了“科学化火控”的门槛,背后是数学、物理学、工程控制论的初步融合。
还有装甲钢的钢铁冶炼技术
还有舰体线型设计(流体力学)、螺旋桨效率优化(空气与水动力学)、到弹药库通风与防火(化学与安全工程)、再到舰队通讯与指挥系统(早期电子与通信技术的前身)……
一艘无畏舰,就是一座带着近千人,漂浮在海洋上的武器化城市。是人类在机械时代对力量、速度、火力与智慧的极致追求。
他此时其实在思考另外一个问题,他来的及吗?
英国强大的海军的背后,是数百万级别的产业工人,是几十万工程师,是数千科研人员,是来自殖民地源源不断的财富供给。
所以,他来得及吗?妈祖军来的及吗?中华来得及吗?
他非常清楚,风帆战舰能靠几万人的产业链混一混,但到了真正的无畏时代,没有数百万产业工人,你混都混不下去。
养活数百万产业工人?
需要多大的经济规模?
这个数字,无法想象,至少他现在完全没有概念!
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从1800年到1900年,这一百年彻底拉开了东方和西方差距,这一百年非常关键。
所以。。。
最关键的不是军舰!
最关键的是人!
数百万的产业工人,才是核心!
所以,必须先搞钱,没钱搞什么产业?
所以,就算他和姚耀祖想出了狗屁法子,就是要释放第一舰队,那才是根本。
这一场战争,打的是银子!
打的是谁敢抢,敢把抢来的银子全部砸进产业链,砸出一支数百万的工人大军!
雨儿此时带着几个先生和同学走了过来,大家都想去看一看那两条大船和他们的有什么不一样的!
牛野突然问了雨儿一个问题,“如果一个工人一年要领六十两银子,三百万工人需要多少银子?”
“一亿八千万两”,小丫头就是计算机,一秒出答案!
牛野明白了,妈祖军有了新目标,年利润一亿八千万两白银!
他又问陈砚秋,“大清一年多少岁入?”
程砚秋也回答的极快:“大约四千万两吧”。
牛野不说话了,他发现就算吃了大清也没用,大清的经济体系根本搞不出多少油水。
更不要说,这其中还要浪费多少年,搞基吧内政,打多少内战,砍多少人头,等搞完了。
英国佬的铁甲舰已经靠岸了,搞个寂寞,搞个毛线啊!
好消息是自己还有时间!
坏消息是他突然觉得自己很穷!
他转头对着姚耀祖,说了一句莫名其妙的话,“必须靠自己!靠自己!”
姚耀祖懵了。。。靠什么。。。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