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同时兼顾了,两人的核心诉求:
· 柯景阳得到了,他想要的更低的风险暴露(从七成到五成),和更强的防御(核心仓位集中于稳健品种)。
· 林小雨保住了,她坚持的算法纪律(机动仓完全由模型支配),和参与市场的机会(保留了一成进攻头寸)。
“这叫分层防御。”柯景阳总结道,用上了王叔教他的术语,“不同的仓位,承担不同的战略任务,遵守不同的规则。避免…避免精神分裂。”他最后借用了一下,林小雨刚才的批评。
林小雨沉默了,足足一分钟,目光在屏幕上的数据、柯景阳紧绷的脸,和那本打开的,笔记之间来回移动。
最终,她轻轻吐出一口气。
“好。”她点了点头,语气恢复了,平时的冷静,“就按这个方案。基础仓四成,防御配置。机动仓一成,算法全自动交易,规则提前设定,你我都不能手动干预。”
“成交。”柯景阳也松了一口气,感觉后背,已经被冷汗浸湿。
一场可能,分道扬镳的危机,暂时化解。
两人立刻投入到,紧张的操作中。林小雨熟练地,调整着模型参数,设置新的仓位上限,和品种限制。柯景阳则紧密盯着盘面,协助筛选哪些持仓,属于需要保留的“防御核心”。
教学点凸显:
1. 风险偏好匹配:没有最好的策略,只有最适合的策略。此次妥协本质上是两人不同风险偏好(柯偏保守,林偏进取)相互磨合、寻找平衡点的过程。
2. 策略一致性:“分层防御”方案为不同属性的资金设定了清晰的目标和规则(防御仓求稳,机动仓求胜),避免了混合策略中常见的思维混乱和操作变形。
新的策略,开始执行。屏幕上的持仓结构,发生了显着变化。
但两人心中都清楚,这个妥协的方案,即将迎来市场的残酷检验。
妥协达成,“分层防御”策略开始运行。然而,市场的走势,会青睐谁的判断?那一成看似灵活的“机动仓”,在真正的风暴来临时,是会成为利润的尖刀,还是反而成为,放大损失的漏洞?考验,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