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她的策略是,高频短线,追逐的是瞬息,即逝的小幅波动。当她的订单指令,以毫秒级的速度,冲进市场时,尤其是在行情快速变动期,那一点点微小的时间差,和流动性消耗,就成了致命的陷阱。
记录清晰地显示:
策略发出买入信号,理论委托价是10.00元。
但由于订单处理、网络传输的微小延迟,以及订单本身,对市场,微薄流动性的瞬间冲击,她的实际成交价是10.02元。 (负面的偏差)。
片刻后,策略发出卖出信号,理论委托价是10.05元。
同样因为延迟和冲击,她的实际成交价是10.03元。 (负面偏着)。
一次交易,理论上应该,赚取0.05元的差价(10.05 - 10.00)。 但实际上,买入和卖出两次的偏差,让她少赚了0.04元((10.02-10.00) + (10.05-10.03) )! 一次交易的利润,几乎80%都,被无形的摩擦成本,吞噬了!
而当这种微小的损耗,在一天内,成百上千次地重复发生时,结果就是回测中 ,完美的盈利,在实盘中变成了扎眼的亏损。
这,就是市场冲击成本。这,就是回测,与实盘之间,那道看不见,却真实存在的鸿沟。
林小雨瘫坐在椅子上,感觉浑身发冷。她感觉自己,像一个精心设计了,完美进攻路线图的,将军,却忽略了,士兵在真实泥泞中,行军时,鞋底会沾上,沉重的泥土,从而严重拖慢速度,错过一切战机。
她引以为傲的、认为能剔除一切情绪,干扰的冰冷算法,在真实世界,最基础的物理规则,和市场微观结构面前,显得如此稚嫩和可笑。
服务器依旧在,嗡嗡作响,屏幕上,那些复杂的公式,依然代表着,极高的智慧。
但此刻,它们都像是在,无声地嘲讽她。
她输的,不是市场趋势,不是情绪波动,而是摩擦力。
首战失利的原因,找到了,竟是如此微小,却致命的“滑点”。一直信奉,绝对理性的林小雨,遭遇了现实,最无情的打击。她将如何面对这次失败?是继续死磕技术,寻求更极致的速度,以克服偏差值,还是会有别的转机?那盆绿萝在机箱顶上,似乎也在默默注地,视着她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