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3章 垒土耙地(2 / 2)

周平安走了过去,尽量放轻脚步,语气温和地开口:“老人家,忙着呢?”

老者闻声,有些吃力地直起腰,眯缝着眼看向来人。

看清是周平安,浑浊的老眼里闪过一丝惊讶和局促,连忙放下铁耙,在衣襟上擦了擦手,就要行礼:“周……周青天……”

“老人家不必多礼!”周平安赶紧上前一步,虚扶住他,顺势也蹲了下来,目光落在那被耙得松软湿润的泥土上,带着真诚的疑惑。

“我就是好奇,看您老在耙地,这才正月末,惊蛰刚过没几天吧?离清明还早着呢,您这就开始准备种地了?是不是我记错了节气?种地不都是清明前后吗?”

周平安问得很认真,甚至带着点学生向老师请教般的诚恳,丝毫没有县令的架子。

老者显然没料到“周青天”会问这个,愣了一下,随即布满皱纹的脸上舒展开一个朴实又带着点自豪的笑容,露出了豁牙:

“哎哟,我的青天大人呐!您管着全县那么多大事,哪里记得清这些土里刨食的老黄历哟!”

他摆摆手,指着脚下被耙松的土地,声音带着岁月沉淀的沙哑,却异常清晰:

“您说的‘清明前后,种瓜点豆’,那是对哩!可那种是下种!眼下这惊蛰刚过,老话说得好哇——‘惊蛰不耙地,好比蒸馍走了气’!”

“蒸馍走了气?”

周平安重复了一句,这生动又带着生活气息的比喻让他感到新奇。

“对喽!”

老人用力点头,弯腰抓起一把被耙得细碎松软的泥土,在掌心摊开。

那泥土带着湿气,在阳光下呈现出一种肥沃的深褐色。

“您瞧这地,冻了一冬天,邦邦硬,里面的水汽都闷着呢!惊蛰雷一响,阳气升腾,地气儿就开始动了。这时候,就得赶紧把这冻土耙开、耙松!”

他用粗糙的手指捻着松软的土粒,“把土坷垃打碎,让这地皮儿透透气儿!这样啊,地底下的水汽才不容易顺着裂缝跑掉,都攒在松土里,养着地气儿!这叫‘保墒’!”

“等过些日子,日头再暖些,雨水再透些,下种的时候,这地才暄腾,种子扎下去才舒坦,苗儿才长得旺!”

老人打开了话匣子,如同抚摸着自己最珍贵的宝物,摩挲着掌心的泥土,继续絮叨着祖祖辈辈传下来的智慧:

“过了惊蛰,耙完地,就该拾掇拾掇农具,沤沤肥。等到春分前后,地温上来了,就能点种耐寒的豌豆、蚕豆了。”

“再往后,清明谷雨,才是种麦子、高粱、谷子这些大庄稼,还有瓜啊豆啊菜籽儿的时候。”

“夏至前后种玉米、红薯……秋分寒露收庄稼,霜降前后得把冬小麦种下去,一年四季,老天爷都安排得明明白白,咱庄稼人,就是跟着节气走,伺候好这地,它就不亏待咱这张嘴!”

老人朴实无华的话语,却如同惊蛰后的第一声春雷,在周平安心中轰然炸响!

周平安看着老人掌中那捧在阳光下仿佛蕴含着无穷生机的泥土,看着老人脸上那被岁月深刻、却因讲述农事而焕发出光彩的皱纹。

再回头望向远处那片正在轰鸣中崛起的、由水泥钢铁构成的崭新“筋骨”,一股难以言喻的震撼与感动如同潮水般席卷了他!

墨家改良的夯土技术,精妙绝伦,是智慧!

眼前这老人遵循节气、深谙土地脾性的耕作,同样是智慧!

是历经数千年、无数代人在与土地生死相依中磨砺出的、刻入血脉的本能!

他的“记忆力高超”,能记住无数现代知识,能默写复杂的图纸,却记不住这最根本的、关于土地和生存的时序!因为这得实践,书本里是没有的。

他的宏伟蓝图,指向的是未来坚固的城池和便捷的生活,而这老人手中松软的泥土,承载的却是人类最原始、也最永恒的生存根基!

一种前所未有的明悟在他心中升起。

文明的伟大,不在于它飞得多高多远,而在于它是否扎根于深厚的土壤,是否传承着这生生不息的智慧!

周平安看着老人,又看看身边沉默却仿佛洞悉一切的墨离,再看看远处工地上那些挥汗如雨、充满希望的百姓,一个念头无比清晰地浮现:

若此等智慧不断层,若此等勤劳不湮灭,我华夏文明,何愁不能永续?何愁不能登临那万世之巅?!

“老人家,受教了!”

周平安站起身,对着老者深深一揖,语气诚挚无比,“您这番话,比金子还珍贵!保重身体,这清河的好日子,还在后头呢!”

老者被周平安这一揖弄得手足无措,连连摆手:“使不得使不得啊!青天大人折煞小老儿了!”

周平安直起身,脸上带着一种豁然开朗的明朗笑容。

他再次看了一眼老人手中那捧松软的泥土,又望了望阳光下那热火朝天、铸造着清河崭新“筋骨”的宏大工地。

脚下的土地在苏醒,心中的根脉在连接。

未来之城在崛起,古老智慧在延续。

这惊蛰时节的耙地声与工地的号子声,在这一刻,奇异地交织在一起,共同奏响了一曲关于生存、希望与永恒传承的深沉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