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惊鸿照影落絮无声 > 第239章 山城迷雾与暗处的眼睛

第239章 山城迷雾与暗处的眼睛(1 / 2)

重庆的冬日,雾气是永恒的主角。它们从嘉陵江、长江的江面上升腾而起,缠绕着山城的每一级台阶,每一栋吊脚楼,将整座城市笼罩在一片朦胧与潮湿之中。这雾气,既模糊了敌我的界限,也为各种秘密行动提供了天然的帷幕。

沈惊鸿和林薇暂时落脚的小院,位于沙坪坝靠近歌乐山的一处缓坡上,相对僻静。院墙高大,院内种着几株耐寒的蜡梅,疏影横斜,暗香浮动,倒也暂时隔绝了外界的纷扰。然而,两人都清楚,这份宁静只是暴风雨后短暂的间歇。

沈惊鸿的身体在药物和林薇的悉心照料下,恢复得很快。背上的鞭伤结了深紫色的痂,动作间仍有些许牵拉的滞涩感,但已无大碍。只是精神上的某些创伤,以及那份对柳如烟牺牲的沉重负疚,并非短时间内能够痊愈。他变得比以往更加沉默,眼神深处时常掠过一丝不易察觉的锐利与警惕,仿佛一头休憩中的猎豹,随时准备应对可能出现的危险。

李特派员交代的任务,像一块无形的巨石压在他的心头。重庆有内鬼,而且可能是比赵德明隐藏得更深、地位更高的“黄雀”。这意味着,他们看似安全的休养环境,实则可能暗流涌动,危机四伏。

他没有对林薇隐瞒这个任务。经历了这么多,他们之间早已不需要善意的谎言。他只是将最危险的部分轻描淡写,更多的是强调需要她的帮助——利用她在文化界的人脉和敏锐的观察力,留意任何不寻常的动向。

林薇听完,没有惊讶,也没有劝阻,只是轻轻握住了他的手,眼神平静而坚定:“好。我们一起。”

简单的四个字,却蕴含着无比的力量。他们不再是需要被单一保护的关系,而是可以并肩面对风雨的战友与伴侣。

休养的日子并非全然无所事事。沈惊鸿以“周明”的化名和沪江大学助教的背景(这个身份在杜公馆的掩护下尚未暴露),通过顾言笙和胡编辑等可靠渠道,有限度地接触重庆的文化界和新闻界,一方面是维持正常的社会活动掩人耳目,另一方面则是借此观察和搜集信息。

林薇则继续她的写作,但她笔下的主题,已从之前激昂的控诉,转向了对战争背景下人性、忠诚与背叛更深层次的探讨。这些文章依旧犀利,却更富哲理,在文化圈内影响颇广,也让她能够自然地与各界人士交往,从中捕捉蛛丝马迹。

平静的水面下,暗探在悄然进行。

这天下午,胡编辑来访,除了谈论稿件,还带来一个看似不经意的消息。

“最近文化界有个现象,挺有意思。”胡编辑推了推金丝眼镜,压低声音,“有几个原本不太出挑的文人,突然变得活跃起来,频繁出席各种沙龙、座谈会,言论也颇为‘新颖’,甚至有些……过于迎合某些方面的口味。而且,他们似乎与几个背景复杂的文化掮客走得很近。”

沈惊鸿心中一动,表面却不动声色:“哦?都是哪些人?”

胡编辑列出了几个名字,沈惊鸿默默记下。这些人他略有耳闻,都属于那种有才气但更热衷钻营的类型。在战时,文化人寻求出路和靠山本不稀奇,但突然的转向和过于刻意的迎合,往往背后另有文章。

“还有件事,”胡编辑补充道,“听说上面某个部门,最近在秘密甄别一批从上海、武汉等地撤退来的公务人员,据说是担心有日伪特务混迹其中。动静不大,但要求极严。”

沈惊鸿与林薇交换了一个眼神。这或许就是李特派员所说的内部清查的开始。

送走胡编辑后,沈惊鸿站在窗前,看着窗外浓得化不开的雾气,眉头微蹙。胡编辑提供的线索很有价值,但范围太广,指向模糊。要从这些纷杂的信息中找出那条隐藏的“黄雀”,无异于大海捞针。

“惊鸿,你看这个。”林薇的声音打断了他的沉思。她拿着一本最新出版的文艺杂志走了过来,翻到其中一页,指向一篇署名“秋石”的评论文章。

文章内容是关于战时文艺创作方向的,观点不算出格,但字里行间却隐隐透露出一种对现有抵抗政策的微妙质疑,和对所谓“更强力、更有效”秩序的隐晦向往。这种论调,在坚持抗战为主流的大背景下,显得颇为突兀。

“这个‘秋石’,以前好像没怎么听说过。”林薇说道,“但他的文笔老辣,不像新手。而且,我注意到,最近几期,他都有文章发表,观点都……有些耐人寻味。”

沈惊鸿接过杂志,仔细阅读那篇文章。确实,隐藏在看似理性的论述下的倾向,带着一丝熟悉的味道——那是经过包装的、为强权张目的论调,与他在上海时从某些日伪刊物上感受到的气息隐隐相似。

“查一下这个‘秋石’的底细。”沈惊鸿将杂志放下,眼中闪过一丝冷光。这或许是一条值得跟进的线索。

几天后的一个傍晚,顾言笙秘密来到小院。他的神色比以往更加凝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