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惊鸿照影落絮无声 > 第221章 囚室博弈与山城智囊

第221章 囚室博弈与山城智囊(1 / 2)

上海,极司菲尔路76号。

沈惊鸿靠在冰冷的墙壁上,闭目养神。连日的审讯和精神压力,如同钝刀子割肉,消耗着他的体力与心力。但他的大脑却在飞速运转,将进入这间囚室后的每一个细节、赵德明的每一句问话,都掰开揉碎,反复分析。

赵德明的指控看似环环相扣,实则根基浅薄。与山口会面是经批准的“钓鱼”,行动泄密缺乏直接证据,汇款给林薇更是无稽之谈。对方之所以能如此步步紧逼,无非是占据了“内部调查”的制高点,利用牺牲同志带来的悲愤情绪,以及……那个真正内鬼在高层提供的“权威”背书。

真正的杀手锏,是那个“备用撤离路线”的泄露。这是能直接将他钉死在“叛徒”耻辱柱上的证据。知道这个路线的人,屈指可数。除了他和已殉国的陈锋,就只有批准此次行动的上海区最高层,以及负责通讯保障的机要部门负责人。

范围,已经很小了。

沈惊鸿的指尖在膝盖上无意识地划动着,脑海中闪过几个名字和面孔。谁是那个隐藏在阴影里的毒蛇?

是区长马汉卿?他资历老,看似公允,但近年来愈发保守,对激进行动多有掣肘,是否担心“利剑行动”成功会助长“异己”势力的声望?

是负责行动的副区长,也是此次内部审查的负责人之一,赵德明本人?他野心勃勃,一直觊觎区长的位置,扳倒自己这个潜在的竞争对手,符合他的利益。而且,他完全有能力接触到最终方案。

还是机要室主任,那个总是沉默寡言、背景复杂的女人,柳如烟?

都有可能。但没有证据,一切猜测都是空谈。

他现在身陷囹圄,与外界的联系几乎被完全切断,如同盲人聋子,如何自救?如何反击?

唯一的希望,或许就在那枚陈锋拼死交给他的金属铭牌上。那个樱花标记,指向山口直属的“樱”机关。如果能证明这个铭牌来自“利剑行动”当晚被击毙的特务,就能反向证明当晚确有“樱”机关成员参与围剿,从而侧面印证泄密的存在,以及泄密源很可能指向日方,而非他沈惊鸿。

但这枚铭牌,如今成了烫手山芋。赵德明显然已经得到了风声,正在逼问。一旦交出,很可能被他们以“来历不明”、“伪造栽赃”为由销毁,甚至反过来坐实他“构陷同僚”的罪名。

不能交。至少,不能交给赵德明。

他需要一个契机,一个能将这证据直接递送到真正能主持公道的人手中的契机。或者,需要一个来自外部的、强有力的破局力量。

想到这里,沈惊鸿的心不由自主地飘向了远方,飘向了那座烟雾缭绕的山城。

薇……你现在在做什么?是否已经听到了风声?以你的聪慧,定然不会坐视不理。可是,这潭水太深,太浑,我不愿你卷入其中,涉身险境……

复杂的情绪在他心中交织,担忧、思念,还有一丝微弱的、连他自己都不愿承认的期盼。

重庆,林薇住所。

老金离开后,林薇并未休息。她深知时间紧迫,每一分每一秒,惊鸿在里面的危险就增加一分。她必须与时间赛跑。

她再次铺开信纸,但这次,她不再是漫无目的地推演,而是开始构建一个清晰的反击策略。光有质疑是不够的,她需要一套完整的、能够说服高层、扭转局面的逻辑链。

她回想起自己在现代阅读过的众多历史档案和情报案例分析。构陷,尤其是针对内部高级人员的构陷,通常有几个共同点:

第一, 动机先行:构陷者必有明确目的,或是铲除异己,或是掩盖自身罪行,或是转移视线。

第二, 证据嫁接:往往会利用一些真实存在但被歪曲解释的“事实”(如沈惊鸿与山口会面、汇款给林薇),与伪造或移花接木的“证据”(如所谓的泄密)相结合,形成看似严密的证据链。

第三, 利用情绪:会充分利用重大损失(如行动失败、同志牺牲)带来的集体悲愤情绪,引导舆论,压制理性思考。

那么,破局的关键就在于:

1. 找出构陷者的真实动机。

2. 击破其证据链中最脆弱的一环。

3. 引入外部变量,打破其营造的信息茧房。

目前,最脆弱的一环,就是那个“备用撤离路线”的泄密!这是核心指控,也是最难伪造,却最容易反向追查的一点!

林薇目光灼灼,提笔在纸上重重写下一行字:“追查‘利剑行动’最终方案知情者与‘樱’机关的关联!”

她有一个大胆的假设:如果内鬼是赵德明(或者名单上的其他人),他既要向日军泄露情报,又要确保自身安全,必然会使用极其隐秘的渠道。这个渠道,很可能与日军的“樱”机关有关。而“樱”机关的行事风格、联络方式,必定有其独特之处。

如果能找到赵德明(或其他嫌疑人)与“樱”机关存在联系的蛛丝马迹,哪怕只是间接的、微弱的联系,都足以在坚硬的指控外壳上撬开一道裂缝!

但这需要极其精准和深入的情报支持,远非她在重庆所能及。

她需要帮手。一个能在上海内部进行调查的、可靠的帮手。

她想到了一个人——柳如烟。

这个女人,林薇在武汉时期曾有过一面之缘。当时沈惊鸿提及她时,语气颇为复杂,既肯定其专业能力,又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戒备,曾说她是“戴老板亲自安排的人,水很深”。但惊鸿也曾无意中说过,柳如烟此人,极其重视规矩和程序,对内部倾轧颇为不屑。

或许,这是一个可以尝试的突破口?柳如烟掌管机要,她那里或许保留着行动方案流转的原始记录,甚至可能察觉到一些不寻常的通讯往来。

但如何联系上柳如烟?又如何让她相信一个远在重庆的“外人”的话?

这几乎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林薇感到一阵无力感。空有思路,却缺乏将其付诸实践的力量和渠道。这种隔岸观火、鞭长莫及的焦灼,几乎要将她吞噬。

就在这时,窗外传来一声极轻微的、类似鸟鸣的啁啾声,重复了三次。

林薇精神一振!这是她与顾言笙约定的紧急联络信号之一!自从顾言笙的报社被查封后,他便转入地下,行踪更加隐秘,但并未离开重庆,仍在从事秘密的抗日宣传活动。

她迅速走到窗边,掀起窗帘一角,向外望去。浓重的夜色下,一个戴着斗笠、披着蓑衣的身影,如同鬼魅般悄无声息地出现在后院墙角,对她做了一个安全的手势。

是顾言笙!他怎么来了?而且是在这个敏感的时刻!

林薇心中警铃大作,但更多的是看到一线希望的激动。她迅速下楼,轻轻打开后门。

顾言笙闪身而入,带进一身湿冷的寒气。他摘下斗笠,露出清瘦却目光坚定的脸庞。比起武汉时期,他显得更加沉稳,眉宇间多了几分历经磨砺的坚韧。

“林小姐,长话短说。”顾言笙压低声音,语速很快,“我得到消息,沈先生在上海出事了?”

林薇心中一痛,点了点头,没有隐瞒:“内部审查,被指控泄密。”

顾言笙眉头紧锁:“果然如此。我这边也收到一些零散的信息,似乎重庆这边也有人在做小动作,隐隐指向你,想坐实沈先生是因你而泄密的传言。”

林薇倒吸一口凉气。对方的触手竟然伸得这么长!这是要赶尽杀绝,连她这个“外部因素”也要一并清除!

“他们有什么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