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科幻次元 > 碧霄剑魂 > 第180章 永恒江湖]

第180章 永恒江湖](2 / 2)

“前几日听说镇上的张、李两家为了地界吵架?”男子随口问道。

老妪叹了口气:“可不是嘛!吵得都要动家伙了。我把他们请到‘莲心堂’,泡了壶莲心茶,给他们念了段凌掌门处理田产纠纷的故事。你猜怎么着?两人喝着茶,听着故事,脸红到脖子根,当场就握手言和了,还说要合伙修条水渠呢!”

男子眼中闪过笑意:“这便是圣道的力量。”

船行至桥洞下,几个孩童正围着一块石碑拓字。石碑上刻的是《圣道十二则》,其中“勿以善小而不为”几个字,被拓得最勤,墨迹都发黑了。

“哥哥,这‘侠’字怎么写才有力?”一个男孩举着拓片问。

男子放下剑,接过男孩手中的毛笔,在水面上虚写:“‘侠’字左边是‘人’,右边是‘夹’,意思是要把别人的难处,夹在自己心上。有力气的,帮人挑担;会医术的,为人瞧病;就是会说句公道话,也是侠。”

孩童们似懂非懂地点头,拿起毛笔,在铺开的宣纸上认真地写着。他们的字歪歪扭扭,却一笔一划,透着股认真劲儿。

雨渐渐停了,阳光穿透云层,照在秦淮河上,波光粼粼。青衫男子收起剑,望着两岸渐起的炊烟,忽然明白师父说的“江湖”是什么——不是打打杀杀的战场,是柴米油盐的日子,是你帮我、我帮你的温情,是每个人心里那点不愿被辜负的善意。

四、薪火不灭

断云峰的望星台,是剑莲宗最高的地方。

今夜月色正好,凌念慈与苏明远并肩站在台上,望着远处连绵的群山。山脚下的望仙镇灯火点点,像撒在地上的星辰;更远处的江湖,虽看不见,却能感觉到——那里有“莲心堂”的灯光,有“聚剑斋”的吆喝,有无数人正在用自己的方式,守护着“侠心”二字。

“祖父说,他年轻时总怕圣道传不下去。”凌念慈的声音被风吹得有些轻,“可你看现在,塞外的牧民会在帐篷里挂莲纹毡子,海岛的渔民能背出《剑莲真意》的句子,连三岁孩童都知道‘要学凌苏二侠,不做恶人事’。”

苏明远指着望星台角落里的一堆石头,那是历代弟子留下的,每块石头上都刻着名字和一句践行圣道的心得。最新的一块,是阿竹刻的:“今日帮王婆婆补好了屋顶,她笑起来像曾祖母画里的莲。”

“这就是永恒。”苏明远拿起一块最古老的石头,上面的字迹已模糊,却能辨认出是凌云的笔迹:“江湖会老,人会老,但只要还有人愿意弯腰扶一把摔倒的人,还有人肯为陌生人说句公道话,这江湖就永远年轻。”

远处传来钟声,是剑莲宗的晚钟,百年如一日,提醒着弟子们“三省吾身”。钟声里,夹杂着莲池里青蛙的鸣唱,演武场少年的呼喝,山下镇民的笑语,交织成一首温柔而坚定的歌。

凌念慈忽然想起祖母苏沐晴留下的札记,最后一页画着两朵并蒂莲,旁边写着:“太平不是等来的,是做出来的。你种一颗善的种子,我浇一瓢爱的水,日子久了,自然就开花了。”

她转头看向苏明远,两人眼中都映着月光,像极了百年前那对站在这里的身影。

“该回去了,明日还要教新弟子认草药。”凌念慈轻声说。

“好。”苏明远点头,“顺便看看阿竹的剑练得怎么样了,那孩子的心性,像极了年轻时的凌掌门。”

两人并肩走下望星台,石阶上的青苔被踩得软软的。身后,望星台的风还在吹,吹动着那堆刻满字迹的石头,吹动着远处的莲池,吹动着更广阔的江湖。

月光洒在断云峰上,洒在剑莲宗的每一寸土地上,也洒在九州大地的每一个角落。它见证过血雨腥风,也见证过春暖花开;见证过英雄的崛起,也见证过平凡的坚守。

李云歌与苏婉清的故事,早已不是泛黄的书页,而是流淌在血脉里的信念。只要还有人在莲池边练剑,还有人在书斋里读《剑莲真意》,还有人在心里相信“侠心不灭”,这江湖就永远鲜活,这太平就永远可期。

因为,真正的永恒,从不在惊天动地的传奇里,而在柴米油盐的寻常日子里,在一代又一代人,用真心、用善意、用坚守,写就的那句——

侠心不灭,圣道永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