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透过蒙尘的窗户,斜斜地照进屋内。
光柱里,尘埃飞舞。
炉火噼啪。
笔尖沙沙。
针线嗤嗤。
打气筒有节奏地响着。
蜡笔在纸上划过,发出粗粝的摩擦声。
巨大的金色太阳在墙上无声地绽放。
没有人说话。
但一种无声的、蓬勃的、充满力量的气息却在屋内静静流淌。每个人都在自己的位置上,朝着微弱却真实存在的方向,努力地、笨拙地、却又无比坚定地前进着。
清贫依旧,债务未清,未来的坎坷依旧望不到头。赵铁军的阴影依旧如同悬顶之剑,张老师的去留依旧悬而未决。生活的重压丝毫没有减轻。
但在这个冬天的傍晚,在这间冰冷的青瓦巷过渡房里,希望不再只是一个虚无缥缈的词语。它化作了晓光身上温暖的新棉袄,化作了建国笔下越来越清晰的图纸,化作了春燕默默整理的笔记,化作了卫东手下崭新的轮胎,化作了卫民笔下那轮即将跃然而出的、光芒万丈的暖阳。
寒冷依旧,但冰封之下,暖流已然涌动。漫长的严冬似乎终于窥见了一丝尽头的光亮,而汇聚于此的微光,正彼此依偎,相互取暖,准备迎接或许依旧艰难、却必然不同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