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光抬起头,乌溜溜的大眼睛亮晶晶的。她似乎听懂了“漂亮”和“花花”,小脸上立刻绽开灿烂的笑容,带着一点小小的骄傲。她伸出小手指了指自己肩头的小黄花,又摸了摸袖口的红波点,奶声奶气地说:“舅…舅做的!花…花花!” 她甚至学着张玉芬的样子,笨拙地转了个圈,让那五彩的衣角和“彩虹袖子”飘起来。
一瞬间,晓光成了小沙坑的焦点。几个孩子围着她,七嘴八舌地讨论着她衣服上那些神奇的花布块。晓光的小脸兴奋得红扑扑的,乌溜溜的眼睛亮得像星星,小嘴里努力地重复着:“花…花花…舅做的…” 那件用无数碎布头拼接成的“百衲衣”,此刻在孩子们纯真的眼中,不是贫穷的补丁,而是世界上最绚丽的华服。晓光穿着它,像一只误入凡间的、五彩斑斓的小精灵,成了托儿所当之无愧最“靓”的崽。
夕阳西下,青瓦巷过渡房内弥漫着玉米糊糊微带焦香的气息,这是属于“家”的味道。
* 苏建国佝偻着背,坐在冰冷的小板凳上。布满裂口和老茧的手指,在昏暗的灯光下,极其专注地摆弄着一块小齿轮和几根细铜丝——这是昨夜“地下工作”的延续,帮邻居修一个坏掉的闹钟。他布满血丝的眼睛死死盯着细小的零件,额角渗出汗珠,深陷的眼窝里沉淀着疲惫和紧张,但偶尔抬起的目光扫过安静玩耍的晓光时,会悄然流露出一丝踏实的微光。
* 门框的阴影里,苏卫东高大的身躯如同沉默的铁塔。他赤红的双瞳习惯性地扫视着门外,但那只按在腰间钢筋上的手,此刻却微微松开着。他布满风霜的冷硬脸上,带着一天搏杀后的尘土和一丝未散的戾气。他的脚边,放着一个用废旧铁皮边角料敲打成的、粗糙却结实的小铁盒——这是他今天在废品站“交易”时,特意给晓光做的“藏宝盒”。他的目光偶尔会落在晓光身上,当晓光拿着他昨天给的泥哨子,鼓着小腮帮子用力吹出不成调的“噗噗”声时,他紧绷的下颌线会极其细微地松动一丝。
* 墙角,苏卫民高大的身躯蜷缩着,红肿的眼睛闪闪发亮。他面前摊着几张李春燕新给的彩色碎布头——粉的像桃花,蓝的像天空,绿的像小草。他沾满石膏粉的手指笨拙地捏着一小块粉色布头,极其专注地、用力地往一个刚糊好的黄色纸盒侧面涂抹着厚厚的浆糊,然后小心翼翼地将粉色布块贴上去,再贴上蓝色的、绿色的…他想做一个比托儿所那个“花盒子王”更漂亮、更“暖”的盒子给光光。他喉咙里发出嘶哑的、满足的咕哝声,仿佛在进行一项无比神圣的工程。
晓光坐在她的蓝色塑料布“地盘”上,小身体包裹在温暖的“百衲衣”里。她的小手里捏着苏卫东给的小泥哨子,脚边放着那个装着钙片的透明小药瓶——里面的白色“珍珠”又少了一颗。她的小布袋放在旁边,里面除了小手帕和窝头,还装着那块冰冷坚硬的碎青瓦片——“光光的家”的碎片。
她的小脸上没有了入园时的惊惶,只有一种被妥帖安放后的安然和满足。乌溜溜的大眼睛好奇地看看大舅在灯下专注修理的侧影(虽然她不懂那是什么),又看看二舅阴影里冷硬却沉默守护的轮廓,再看看三舅埋头“创作”花盒子时那充满力量的专注背影。
她的小嘴无意识地嚅嗫着白天在托儿所学到的、不成调的儿歌片段:“…小鸭子…嘎嘎嘎…”
这细小的、带着奶香和水音的哼唱,像一道最纯净温暖的溪流,在这间充斥着机油味、汗味、浆糊味和生存压力的简陋屋子里,静静地流淌开来。
苏建国布满血丝的眼睛从细小的齿轮上抬起,布满风霜的脸上没有任何表情,深陷的眼窝却长久地凝视着哼唱的女儿。
苏卫东赤红的双瞳从门外收回,落在晓光因哼唱而微微鼓起的小腮帮子上,冷硬的嘴角极其艰难地、却无比真实地向上扯动了一下。
苏卫民沾满浆糊的手指停顿了一下,红肿的眼睛看向哼歌的晓光,布满石膏粉的脸上立刻绽开一个巨大的、纯粹的憨笑。
墙角那方冰冷的青瓦——“光光的家”,在昏黄的灯光下沉默依旧。然而,它粗糙的表面,此刻却被屋内流淌的暖意悄然浸润。墙上那片由无数个巨大笑脸太阳构成的、浓烈到灼眼的“王国”,在灯光映照下仿佛拥有了生命,无声地散发着温暖的光芒。这光芒,与晓光身上五彩的“百衲衣”,与苏卫民手下正在诞生的新“花盒子”,与苏建国灯下为生计奔波的剪影,与苏卫东沉默如山的守护,交织在一起,共同构成了这方寸之地里,最坚韧、最温暖的人间烟火。
生活依旧清贫,前路依旧布满荆棘和未散的阴影(赵铁军如同悬顶之剑,苏建国的“地下工作”风险重重)。但此刻,晓光在补丁与暖阳的包裹中,咿呀哼唱,安然成长。这微弱却顽强的暖意,便是穿透所有阴霾、照亮“光光的家”的第一缕,真正的晨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