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大清卷王:开局给雍正打工 > 第360章 改革的 “纠错机制”

第360章 改革的 “纠错机制”(2 / 2)

接下来的三天,江兰带着团队,走了吕梁 10 个村,测了 50 块地,确认 “山区 80% 的地是瘦地或中等地,均税确实不合理”。入户访谈时,农户们一开始还怕说错话,后来见江兰真的在听、在记,还帮他们解决看病的问题,渐渐放开了话匣子。

“江大人,俺们不是不缴税,是缴不起。” 王大娘拉着江兰的手,眼泪掉了下来,“要是瘦地能少缴点,俺们就是勒紧裤腰带,也会把税缴上。”

回到京城,江兰把调研结果和建议呈给胤禛:“臣建议,摊丁入亩在山区调整为‘按地肥瘠分等征税’—— 肥地亩产高,多缴点;瘦地亩产低,少缴点,这样才公平。”

胤禛看着调研数据,又看了农户的意见书,当即准了。江兰立刻牵头制定 “三级分等法”:

肥地:亩产≥500 斤,丁银 0.15 两 \/ 亩;

中等地:亩产 300-500 斤,丁银 0.1 两 \/ 亩;

瘦地:亩产<300 斤,丁银 0.05 两 \/ 亩。

为了让地方官和农户好理解,小宝还画了 “土地等别图”—— 肥地用红色标,中等地用黄色,瘦地用蓝色,旁边还附了 “分等依据”:看土壤(深黑土是肥地,浅黄土是瘦地)、看水源(近泉眼的是肥地,石缝里没水的是瘦地)、看亩产(近 3 年的平均收成)。

丫蛋则主动要求去吕梁,培训地方官、算术生和乡约。她带了 “土壤样本盒”—— 里面装着肥、中、瘦三种土壤,让大家对比;还带了 “亩产调查表”,教他们怎么问农户的收成,怎么记录。

算术生张生跟着丫蛋学完,第一时间就去了赵栓柱家。“赵大叔,您家 5 亩地,评的是瘦地,按 0.05 两 \/ 亩缴税,一共缴 0.25 两。” 张生把 “土地等别册” 递给赵栓柱看,上面清楚地写着 “赵栓柱,5 亩瘦地,缴税 0.25 两”。

赵栓柱愣了半天,才反应过来:“俺…… 俺只要缴 0.25 两?”

“对!” 张生笑着点头,“缴完您还剩 0.55 两,够给小石头买件棉衣,再买点玉米种了。”

赵栓柱激动得说不出话,拉着小石头,对着张生连连鞠躬:“谢谢江大人!谢谢张相公!俺们终于能缴得起税,还能给娃买棉衣了!”

王大娘的 3 亩石缝地,也评了瘦地,缴税 0.15 两。她没卖老母鸡,还拿着缴税后剩下的银子,去瑞祥号分铺买了 10 斤玉米种。秋杏还帮她申请了兰馨医馆的免费体检,查出她有咳嗽的老毛病,给她开了药。

一个月后,吕梁的丁银收缴率,从 40% 一下子升到了 85%。赵栓柱缴完税,给小石头买了件新棉衣,还剩 200 文,存进了兰馨银行 —— 这是他家第一次有存款。小石头穿着新棉衣,在雪地里跑着玩,冻疮也渐渐好了。

瑞祥号吕梁分铺的掌柜,给京城发了密报:“农户反馈意见书从 87 封 \/ 月,降到了 12 封 \/ 月,现在的意见多是‘希望增设山区医馆’‘想学玉米种植技术’,再也没人提缴税难了。”

哈庆生见吕梁的情况好转,农户们都夸新政好,再也不提 “停新政” 的话了。那 5 名附议的地方官,也递了 “请罪折”,承认自己没调研就跟着攻讦新政。

御书房里,胤禛拿着吕梁的奏报,笑着对江兰说:“兰丫头,你这‘新政反馈处’,真是个好东西!能听到百姓的心里话,还能及时改政策,比朕派多少官下去都管用。”

江兰笑着说:“皇上,新政不是一成不变的,得跟着百姓的需求改。有了反馈处,百姓能说话,我们能纠错,新政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就在这时,大宝从西北发来密报 —— 江柱子协调当地反馈处,收集到 “军屯农户种子不足” 的意见。江兰看完,对胤禛说:“皇上,开春后,臣想让大宝调些美洲玉米种去西北,配合军屯的税调整,让军屯农户也能多收粮。”

胤禛点点头:“好!就按你说的办。”

江兰站在御书房的窗前,看着外面的阳光,心里满是踏实。她鬓边的白发在阳光下闪着光,却觉得比年轻时更有力量 —— 改革不是靠一道完美的圣旨,是靠能及时纠错的机制,是靠把百姓的需求放在心里。

“姐姐,江老实大伯已经把‘山区护农棉袜’做好了,托瑞祥号送吕梁了。” 丫蛋拿着信跑进来,脸上满是笑意,“王大娘给大伯写了感谢信,说穿上棉袜,脚不冷了。”

江兰接过信,信上是王大娘歪歪扭扭的字:“江大人,棉袜很暖,税也缴得起了,俺们的日子越来越好了。谢谢江大人,谢谢大清的好新政。”

吕梁的山路上,赵栓柱正背着新买的玉米种,往家里走。小石头穿着新棉衣,蹦蹦跳跳地跟在后面,手里拿着张生送的 “土地等别图”,指着上面的蓝色区域说:“爹,这是咱们家的地,以后缴税就按这个算,再也不用怕缴不起了!”

赵栓柱笑着点头,心里满是希望 —— 他知道,以后就算政策有偏差,也能通过反馈处提意见,总会有人来解决。这样的新政,这样的大清,值得他好好种地,好好过日子。

欲知下文如何,请先关注收藏点赞!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