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7章 十年之约的回望(2 / 2)

可她们从没想过放弃。张书瑶为了练日语,每天天不亮就起来念课文,对着镜子纠正发音,还把常用的贸易术语写在小纸条上,贴在床头,吃饭、走路都在背;娜仁为了懂朝鲜礼仪,把《礼记》抄了三遍,还请金珠教她朝鲜的宫廷礼仪,连怎么行礼、怎么递国书都练了上百遍;苏湄为了算准账,每天抱着算盘练两个时辰,算错了就从头再来,直到算对为止。

现在的她们,早已不是当年的青涩姑娘。张书瑶在日本处理 “丝绸色差纠纷” 时,日方商人称丝绸颜色与样品不符,要求退货。张书瑶不慌不忙,拿出 “染色工艺说明书” 和 “留样对比”—— 她早就料到会有这样的问题,每次发货前都会留样品,还详细记录染色时的温度、时间。她当着日方商人的面,把样品和货物放在一起对比,证明颜色无差,还促成日方建立 “样品留样制度”,以后中日丝绸贸易再也没因为色差吵过架。

娜仁在朝鲜处理华人商铺被砸事件时,一边安抚华人情绪,给受损的商铺送去慰问金,一边联合朝鲜官府缉拿凶手,还跟朝鲜的礼部尚书谈判,推动朝鲜出台 “华人商铺保护条例”,规定 “凡故意损坏华人商铺者,一律严惩,赔偿损失”。现在朝鲜的华人商铺,再也不用担心被欺负了。

“还有兰馨医馆,” 春桃补充道,“十年前就一间小铺子,在京城的胡同里,只有秋杏姑娘一个医工。现在 20 个分院开到了县城,每个分院都有五六个医工,还配有药材库。秋杏姑娘去年还去西北治好了瘟疫 —— 当时西北闹鼠疫,百姓都怕得不敢出门,西医也没辙。秋杏姑娘带着医疗队去,用艾草熏屋消毒,给患者喝汤药,还编了《瘟疫预防口诀》,用当地的方言编写,比如‘勤洗手,多通风,艾草熏屋防病痛’,百姓们都爱念,很快就控制住了瘟疫。”

江兰拿起桌案上的《简易中医手册》副本,封面是小宝画的艾草、当归插图,线条流畅,色彩鲜亮。十年前小宝还是个跟着她画地图的孩子,现在已是兰馨学院的 “绘图教习”,水师的战船图纸、分铺的贸易路线图,都出自他手。手册里面的内容也很细致,每种药材都配了插图,用法用量写得清清楚楚,还附了简单的病症判断方法 —— 比如 “咳嗽有痰,痰白清稀,是风寒咳嗽,用生姜红糖水”。

她想起手册翻译时的困难。翻译朝鲜语版本时,金珠说 “气血” 这个词在朝鲜语里没有对应词,怎么解释都不通。后来秋杏想了个办法,用 “身体里的能量” 和 “经络图” 来解释:“气血就像身体里的水,经络就像水渠,气血足了,身体就好;气血不通,就会生病。” 金珠把这个解释写进手册,朝鲜的百姓一看就懂。

江兰还想起家人的支持。江王氏给女外交官做制服时,会根据不同使馆的气候调整面料 —— 汉城的冬天冷,就用加了羊绒的缎面;伦敦的风大,就用厚实的斜纹布;还会在制服的领口绣上不同的花纹,方便区分使馆,比如汉城馆绣金达莱,长崎馆绣樱花,既好看又实用。

江老实打理瑞祥号时,建立了 “分铺月报制度”,每个分铺每月都要上报贸易情况、遇到的问题,他会把这些情况整理成册子,送给江兰参考。有次南洋分铺报来 “当地香料价格下跌”,江兰根据这个消息,及时调整了采购计划,避免了损失。

江石头监造战船时,遇到了 “蒸汽锅炉密封” 的问题 —— 锅炉烧起来后,蒸汽会从缝隙里漏出来,影响动力。他跟瑞祥号的王铁匠反复试验,最后用铜皮加固锅炉的缝隙,还在缝隙里涂了一层特制的密封膏,终于解决了问题。去年他带着新造的战船在珠江口驱走了走私鸦片的英国船,英国船跑得比兔子还快,再也不敢来捣乱了。

“当年定计划的时候,总觉得‘让百姓吃饱、贸易顺畅、姑娘们有出路’难如登天,” 江兰合上卷轴,阳光刚好落在 “十年之约” 四个字上,金色的光斑在墨字上跳动,“现在回头看,不过是赔得起苗、护得住船、等得起姑娘们成长,一步步走过来罢了。”

春桃给她续上热茶,语气带着认同:“可不是嘛!当年您带我们剥番薯芽,手指都磨破了,却还笑着说‘多剥一颗芽,就能多种一株苗’;大宝去伦敦,您天天盼着信,信一到就赶紧拆开,连饭都忘了吃;女外交官第一次出使朝鲜,您在使馆外等了一夜,直到传来‘谈判成功’的消息,才放心回去睡觉。哪一步都没偷懒,哪一步都没放弃,哪能不成呢?”

江兰望着窗外 —— 兰馨学院的操场上,年轻的学员们正在练骑射,阳光洒在他们身上,像镀了一层金;女外交官预备班的姑娘们捧着外语书,在槐树下小声对话,偶尔传来几声笑声;远处的瑞祥号分铺幌子在风中飘动,青蓝色的布料上绣着 “瑞祥” 二字,格外醒目。一切都像她十年前憧憬的那样,却又比憧憬的更鲜活、更温暖。

她轻轻将 “十年计划” 卷轴与成果报表一起,放进樟木箱里。这箱子是娘江王氏当年给她做的,用的是上好的樟木,还刷了三遍清漆,娘说 “樟木防潮,能存久些,放你的重要东西”。现在里面除了卷轴,还有番薯苗的干枯样本 —— 是当年在山东试点时留下的,叶子已经发黄,却还能看出当年的形状;瑞祥号第一份分铺合同 —— 是与朝鲜汉城的商人签订的,上面的字迹有些模糊,却记录着瑞祥号海外贸易的开端;女外交官的第一份谈判记录 —— 是张书瑶第一次出使日本时写的,上面还留着她紧张时画的小圈圈。每一样东西,都是十年奋斗的印记。

“明年咱们还要试种新的番薯品种,” 春桃递过来一份申请,是章丘李满囤寄来的,纸张边缘有些磨损,显然是长途邮寄造成的,“满囤说他在山里发现了一种‘红心番薯’,又甜又面,亩产还能达五百斤,想在章丘试点,您要不要看看?”

江兰接过申请,仔细看着上面的字,李满囤的字迹有些潦草,却透着认真。她笑着点头:“当然要看,还要去章丘看看,跟满囤聊聊怎么推广。要是真能亩产五百斤,就能让更多百姓吃饱饭了。”

夕阳透过窗棂,将两人的影子拉得很长,落在满是文书的桌案上。藏书楼外,晚风送来兰馨学院的读书声,“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的吟诵声混着远处瑞祥号分铺的算盘声,像一首温柔的时光之歌。

江兰知道,十年之约虽成,但路还没走完 —— 她还要看着新的番薯品种普及,让更多百姓不再饿肚子;看着女外交官走向更多国家,让大清的声音被更多人听到;看着瑞祥号的贸易之路越走越宽,让大清的丝绸、瓷器、中医走向世界;看着水师的战船越来越强,守护大清的海疆不受侵犯。

只是这一次,她不再像十年前那样急着赶路。她愿意慢下来,看着年轻人们接过接力棒 —— 看着兰馨学院的学员们成长为新的外交官、医工、商人;看着李满囤这样的农户成为新的 “种植能手”;看着大宝、小宝这样的后辈挑起大梁。就像当年胤禛给她机会,让她从一个包衣丫头,成长为能为大清做事的人那样,她也要给更多人机会,让他们在这个时代,实现自己的价值。

“走吧,” 江兰合上樟木箱,把钥匙轻轻放在箱子上,对春桃说,“该去食堂看看大嫂做的晚饭了,娘说今天要给咱们做番薯粥,还有你爱吃的酱菜。”

春桃笑着应下,两人并肩走出藏书楼。夕阳下,兰馨学院的匾额闪着光,金色的余晖落在 “兰馨” 二字上,温暖而明亮。十年的风风雨雨,那些质疑、困难、疲惫,都化作了此刻的岁月静好。

江兰回头望了一眼藏书楼,心里轻轻说:“十年之约,不负初心。未来之路,慢慢走,好好走。” 晚风拂过她的衣角,带着樟木与旧纸的香气,像时光的拥抱,温柔而坚定。

欲知下文如何,请先关注收藏点赞!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