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三十二年冬的京城,第一场雪落得细碎,像撒了把白霜在青石板上。兰馨医馆的朱漆大门前,挂着的两盏走马灯还没点亮,却已围满了穿着粗布棉袄的百姓。几个孩童扒着医馆的门槛,踮着脚往里面瞧,手里攥着皱巴巴的纸片 —— 那是前几日从街坊那借来的《民间急救手册》残页,上面画着夹板固定的图样,他们翻来覆去看了好几遍,总盼着能领一本完整的。
江兰站在医馆二楼的窗边,指尖还沾着刚写批注的墨痕,窗台上摊着一本摊开的战地医疗记录册,里面夹着几片干枯的紫草 —— 那是去年在科布多救治冻伤士兵时,她亲手采的草药。前几日去通州巡查瑞祥号分铺,路过张家屯时,一阵急促的呼救声让她勒住了马。只见农夫王老实(与江父同名,邻里称 “通州王老实”)躺在田埂上,右腿以奇怪的角度扭曲着,他老婆抱着他的腿哭,旁边两个汉子正准备用麻绳绑住他的脚踝,要往反方向拽。
“住手!” 江兰翻身下马冲过去,“这么拽会把骨头拽断,这辈子都站不起来了!” 她蹲下身,摸了摸王老实腿骨凸起的地方,心里有了数 —— 是胫骨骨折。幸好附近有间柴房,她让村民找来两根手臂粗的桦木、几卷粗布和一壶烈酒,先用烈酒给王老实的腿消了毒,再轻轻将错位的骨头推回原位,接着把桦木裹上软布,分别夹在腿的两侧,用粗布缠了三道,每道都留了一指宽的空隙。“别让他乱动,找辆板车送医馆,三天后换药,半个月就能拄拐走了。” 她叮嘱完,又留下一小瓶紫草膏,“要是肿得厉害,就涂这个,能止痛消肿。”
三日后,王老实的儿子特意来瑞祥号分铺道谢,说医馆的大夫夸 “处理得比专业医工还妥帖”。这件事像块石头落在江兰心里 —— 战场上的伤比百姓日常的伤重十倍,士兵们能靠夹板、紫草膏挺过来,寻常百姓遇到骨折、烫伤,却要被 “拽腿复位”“涂酱油” 的老法子坑害。她回到医馆的当晚,就把秋杏和兰馨医馆的坐馆医张大夫叫到了后院。
“咱们把战地的急救法子整理成手册,要让不识字的百姓也能看懂。” 江兰把战地记录册推到两人面前,里面记着密密麻麻的案例:“去年科布多暴雪,士兵李三从马背上摔下来,左臂肱骨骨折,用桦木夹板固定二十天就愈合;伙房的刘五烫伤了手背,用冷水冲了半个时辰,涂了紫草膏,没留一点疤。这些法子,百姓们用得上。”
秋杏翻开记录册,指尖划过 “冻伤处理” 那一页,眼眶微微发红:“当时有个小兵才十六岁,脚冻得发黑,江姑娘您教我们用辣椒水熬的热汤泡脚,每天泡两次,泡了七天,他的脚就缓过来了。这个法子也该写进手册,北方冬天冷,百姓们容易冻伤。”
张大夫是太医院退下来的老医官,擅长外伤诊治,他摸着胡须补充:“还有扭伤!百姓们下地、挑担,很容易扭到腰、崴到脚。之前在军营,咱们用‘冷敷消肿、热敷化瘀’的法子,比老辈人用的‘贴膏药’快多了,这个也得加上。”
整理手册的日子里,兰馨医馆的后院成了临时书房,窗台上堆着成摞的粗纸,墙角的炭炉里烧着松木,暖融融的烟气裹着墨香。江兰亲自执笔,每写一条法子,都要先在自己身上比划 —— 写 “手臂骨折固定法” 时,她找了根木棍当夹板,让秋杏帮她缠布,反复调整松紧度,直到觉得 “既稳又不勒得慌”,才写下 “缠布时以能伸入一指为宜”;写 “烫伤处理” 时,她特意烧了壶热水,滴了几滴在手腕上,感受着灼痛感,再用冷水冲,记录下 “冷水冲至少半个时辰,直到不疼为止”。
小宝也来帮忙画插图。他如今在兰馨学院跟着先生学画,画工已十分周正。为了画好 “夹板固定图”,他特意跑到医馆的诊室,蹲在旁边看张大夫给病人处理骨折,连桦木的纹理、粗布的褶皱都画得清清楚楚。有次画 “烫伤冲水处理图”,他觉得水壶的位置不对,反复修改了五遍,直到江兰说 “这样百姓一看就知道该怎么接水”,才满意地放下笔。
大嫂带着瑞祥号织坊的十几个姑娘负责装订。她们把印好的纸对折,用麻线在中间缝了三道,封面贴上染红的粗纸,上面的 “兰馨医馆免费赠” 七个字,是大嫂让织坊里识字的先生写的,字体方正,老远就能看清。姑娘们手快,一天能装订两千多册,堆在医馆的厢房里,像座小山。江老实每天都要去厢房看看,用手摸一摸装订好的手册,笑着对江兰说:“你小时候连穿针都费劲,如今却能做这么大的事。这手册要是能传到咱们老家,你娘肯定高兴 —— 当年你二婶家的小子烫了手,就是用老法子涂了锅底灰,留了好大一块疤。”
手册发放的第一天,天还没亮,兰馨医馆门口就排起了长队。通州的王老实拄着拐杖,让儿子推着板车来的,车上装着一篮刚蒸好的红薯和一袋小米:“江姑娘,俺这条腿能好,全靠你教的法子。俺跟村里的人说了,他们都让俺多领几本,往后谁家有急事,也能有个谱。” 他儿子从板车上搬下一个布包,里面是二十双布鞋 —— 那是村里的妇人连夜做的,鞋底纳了千层底,“俺们没啥好东西,这鞋给医馆的伙计们穿,走路结实。”
张大夫带着五个医工,在医馆门口搭了个简易的棚子,一边发手册,一边现场演示。他找了根和人腿差不多粗的木棍当 “断腿”,用夹板固定好,再让医工扮演病人,演示怎么扶着病人走;旁边的铜盆里盛着冷水,他拿起一块烧红的烙铁,往水里一放,“滋啦” 一声冒起白烟:“要是烫着手,就像这样,赶紧放冷水里冲,别等起水泡!”
围观的百姓看得入了迷。有个卖菜的老汉挤到前面,指着手册上的 “冻伤处理” 问:“大夫,俺冬天挑菜去城里,耳朵总冻得流脓,用辣椒水熬汤泡管用不?” 张大夫点点头,从药箱里拿出一小包干辣椒:“你回去把辣椒煮成汤,放温了再泡,每天泡一次,泡七天就好了。要是耳朵冻了,就用棉签蘸着汤擦,别用手抓。” 老汉赶紧把辣椒包好,又领了三本手册,说要给儿子、闺女都送一本。
没过几日,手册就像长了翅膀,传遍了京城内外。西城的绸缎庄里,伙计陈二不小心把烙铁碰倒,烫在了小臂上,瞬间起了一串水泡。掌柜的想起领的手册,赶紧让伙计端来冷水,把陈二的手臂泡在里面,又从抽屉里翻出紫草膏涂上。原本疼得直冒冷汗的陈二,泡了半个时辰后,竟说 “不那么疼了”。后来去兰馨医馆复查,张大夫说:“处理得及时,要是晚半个时辰,这水泡就得挑破,留疤是肯定的。” 陈二逢人就说:“江姑娘的手册是活菩萨送的,俺这条胳膊就是靠它救的!”
城外的李家村,猎户李虎上山打野兔时,被树枝刮破了大腿,血流不止。他想起手册里的 “止血法”,赶紧从怀里掏出一块干净的布,用力压在伤口上,又撕下腰带缠紧,慢慢走下了山。医馆的医工给他换药时,说:“亏你用布压得紧,不然血就流干了。这法子比用草木灰止血干净多了,还不容易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