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7章 彻底的安宁(2 / 2)

赶到南城平民学堂时,巳时刚过。学堂门口已经挤满了百姓和孩子,孩子们穿着各式各样的衣服,有打补丁的,有洗得发白的,但每个人手里都攥着家长给的小礼物 —— 有的是一个苹果,有的是一块糖,还有的是一根削好的木棍,说是 “给江姑娘的”。周先生穿着一身青布长衫,带着几个学生站在门口迎接,学生们手里举着用红纸写的 “欢迎江姑娘” 的牌子,红纸有些皱,是孩子们自己剪的。见江兰来,孩子们立刻围上来,齐声喊:“江姑娘好!” 声音清脆得像冬日里的阳光。

人群里有个叫狗蛋的孩子,穿着一件打了好几块补丁的棉袄,袖口磨得露出了棉絮,他手里攥着一块皱巴巴的粗布手帕,里面包着两颗干硬的红枣。他走到江兰面前,小声说:“江姑娘,这是俺娘让俺给你的,俺娘说你让俺能读书,俺们谢谢你。” 江兰蹲下来,接过红枣,笑着说 “谢谢狗蛋”,又从食盒里拿了一块枣泥糕递给她:“这个给你,甜的。” 狗蛋接过枣泥糕,咬了一口,糖霜沾在嘴角,他不好意思地笑了,小声问:“江姑娘,俺读完书,能去兰馨银行当账房吗?俺娘说当账房能识字,还能赚银子。”

“能啊,” 江兰摸了摸他的头,“只要你好好读书,学会算术,将来不仅能当账房,还能帮更多人。” 江老实和江王氏也来了,江老实手里拿着几个竹筐,是他前几天连夜编的,用来给孩子们装书本;江王氏手里拿着一摞布书包,是用李婶送的棉布做的,每个书包上都绣着 “学堂” 两个字,针脚有些歪,却是她一针一线缝的。“兰丫头,你看这筐子结实不?” 江老实拿起一个竹筐递给她,“给孩子们装书本,不怕摔。” 江王氏则在给孩子们发书包,笑着说 “拿着这个装书,别把书弄脏了”。

巳时三刻,开学典礼正式开始。胤禛亲自来了,穿着一身常服,没有摆皇帝的架子,走到孩子们中间,给每个孩子颁了一本课本。课本的封面是蓝色的,上面印着 “平民学堂” 四个字,是周先生写的。胤禛给狗蛋颁课本时,笑着问 “你叫什么名字?喜欢读书吗?” 狗蛋小声说 “俺叫狗蛋,喜欢”,胤禛摸了摸他的头:“好名字,好好读书,将来做个有用的人。” 百姓们看着这一幕,都激动地鼓掌,有人喊 “皇上圣明”“江姑娘好”,声音在学堂上空回荡,久久不散。胤禛还跟家长们聊了农种的事,说 “明年要在各省都开平民学堂,让更多孩子能读书,还要推广玉米种植,让大家都能吃饱饭”,家长们听得连连点头,说 “谢皇上!谢江姑娘!”

下午,江兰去护理坊安排医工入宫。护理坊就在瑞祥号旁边,是一间不大的院子,里面种着几株草药,有薄荷、艾草,还有几株金银花。刚走进院子,就听到一阵热闹的说话声,几个妇人围着医工李大夫问东问西。王大娘手里拿着一个布包,里面是给远方侄女带的冻疮药膏,她笑着说:“去年我家老头子腿疼,走不动路,就是用了李大夫配的药膏,涂了一个月就好了,今年我给侄女带两盒,让她也试试。江姑娘,你这护理坊真是救了咱们百姓的急,之前看个小病都要去太医院,又远又贵,现在在家门口就能看,多方便。”

李大夫正在打包山楂丸,用的是油纸,每张油纸上都写着 “小儿每日一粒,饭后吃”,字是他写的,虽然不算好看,却很工整。“江姑娘,这些山楂丸够吗?” 李大夫问,“要是不够,我再做些。” 江兰点头:“够了,你下午去宫里时,跟刘贵人说清楚用法,要是还有需要,再让人来传话。” 护理坊的管事走过来,手里拿着一个账本:“姑娘,昨儿宫里的刘贵人派人来订了二十盒冻疮药膏,说要给宫里的宫女太监用;南城的张婶也来订了十盒,说她婆婆冬天总犯冻疮;还有几个商户,想订些祛湿药膏,说明年春天做生意要去江南,怕潮湿。”

江兰走到药柜前,看着整齐摆放的药膏,每个药膏盒上都贴着标签,写着 “冻疮膏”“祛湿膏”“止痛膏”,标签是丫蛋写的,字体娟秀。她想起去年护理坊刚开时,没人敢来,都怕 “一个包衣丫头开的坊子,药不管用”。那时她带着李大夫去密云灾区,免费给受灾的百姓送药,有个老奶奶腿肿得走不动路,用了止痛膏三天就能下地,后来老奶奶带着全村的人来护理坊道谢,护理坊的口碑才慢慢传开。如今护理坊不仅能帮百姓,还能走进后宫,这份认可,是她和李大夫一点点熬出来的。

傍晚回到瑞祥号时,天已经擦黑了。大宝拿着一张报表跑进来,脸上满是兴奋,报表是用兰馨银行的专用纸写的,上面的数据清清楚楚:“姑母,陕西的农贷都发下去了,渭南有八十户农户贷了种粮钱,每户平均五十两,一共四千两;王老汉来信说,农户们已经开始种冬玉米了,还说等明年收了粮,要给您送新磨的玉米粉;广州分铺也来信,荷兰商人彼得又订了五百匹羊毛绸,还说要介绍西班牙的商人来跟咱们合作,西班牙商人想买咱们的茶叶和丝绸呢!”

江兰接过报表,指尖划过上面的数字,心里满是平静。她走到西厢房,推开窗户,望着远处的兰馨银行 —— 银行的灯火还亮着,透过窗户能看到里面有商户在办理存款,门口的侍卫站姿挺拔,却不再像之前那样需要防备流言。晚风拂过,带着腊梅的香气,她忽然想起穿越过来的第一天,那时她穿着一件破棉袄,缩在漕工棚的角落里,看着饥肠辘辘的漕工们啃着硬邦邦的窝头,心里只有一个简单的念头:“要是能让身边的人有饭吃,有衣穿,就好了。” 如今,不仅漕工们能吃饱饭,更多的百姓能读书、做生意、过上安稳日子,这份安宁,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是她用一次次的智慧化解危机,用一次次的隐忍扛过质疑,用实打实的实绩换来的。

江王氏端来一碗热汤,放在桌上,汤里是炖烂的排骨和玉米,玉米是密云新收的,颗粒饱满。“兰丫头,别总站着,喝碗汤暖暖身子。” 江王氏坐在她身边,帮她盛了一勺汤,“你二哥来信了,说伊犁军营的玉米长得好,比当地的麦子产量高一半,将军让他明年带些种子回京城,跟你一起推广;你大哥也说,京营的士兵都知道你办了学堂,好多士兵都想让自家孩子来读书,还说要给学堂送些木料,修修门窗。”

江兰接过汤,喝了一口,玉米的清甜和排骨的鲜香在嘴里散开,暖意从胃里蔓延到全身。她走到书桌前,拿起十年计划的要点,上面的字迹已经有些模糊,是她去年写的,如今她用红笔在 “五年粮食目标” 旁写下:“冬玉米种植面积扩至万亩,覆盖陕西、甘肃两省;各省平民学堂筹备中,首批确定十省,明年三月开学。” 在 “十年贸易目标” 旁写下:“荷兰商人彼得引荐西班牙、葡萄牙商户,通商范围扩至南洋;兰馨银行在广州、苏州增设分号,方便商户贷款。”—— 如今后宫再无人因 “名分” 刁难她,朝堂上反对的声音也销声匿迹,她终于可以全身心投入到新政中,不用再分心应对那些流言和敌意。

夜色渐深,瑞祥号的西厢房还亮着灯。江兰坐在桌前,整理着各省学堂的筹备清单,清单上记着每个省需要的课本数量、师资情况,还有需要的银子。旁边放着广州通商的订单,上面有彼得的签名,还有几行歪歪扭扭的中文,是彼得特意学的 “合作愉快”。琉璃油灯的光落在纸上,映着 “安宁”“推进” 的字样,也映着她坚定的眼眸。她知道,这份彻底的安宁,不是结束,而是新政加速的开始。未来,她会带着这份安宁,继续推着十年计划往前走,让大清的百姓更安康,国库更充盈,让自己从一个穿越而来的护理专业毕业生,真正变成能改变时代的变革者。

御书房内,胤禛看着苏培盛送来的学堂开学奏折,奏折上写着 “百姓欢腾,学子满座,共收学子一百二十人,家长皆赞新政之好”。他拿起朱笔,在奏折上批下:“江兰之功,实乃新政之幸,亦乃百姓之幸。” 批完奏折,他拿起手边的一个小布包,里面是去年密云灾区送来的玉米饼,已经干硬了,却一直被他放在御案旁。他拿起玉米饼闻了闻,嘴角露出笑意 —— 这玉米饼的味道,和江兰带来的新政一样,踏实、温暖,能让百姓安心。夜色中,瑞祥号与御书房的灯火遥遥相对,像两颗守护新政的星辰,照亮着大清走向强盛的路,也照亮着江兰专注事业的未来。

欲知下文如何,请先关注收藏点赞!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