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兰笑着接过青菜和竹篮,不时停下来和商户们聊几句。走到街尾的糖葫芦摊前,摊主陈大爷正忙着裹糖稀,他六十多岁了,头发花白,之前年家的人收高额租金,还砸了他的摊子,害得他差点跳河,后来兰馨银行贷了他五十两银子,才重新支起摊子。“江姑娘,快尝尝我这糖葫芦!” 陈大爷递过一串裹得晶莹剔透的糖葫芦,山楂上的糖稀还冒着热气,“之前我听人说您的坏话,还跟着骂过您,现在想想真是后悔 —— 您是真心为我们百姓好,我这糖葫芦,以后每天都多做十串,送给学堂的孩子吃,也表表我的心意!”
江兰接过糖葫芦,咬了一口,甜丝丝的糖稀在嘴里化开,带着山楂的微酸,暖意从喉咙一直传到心里。她看着陈大爷布满皱纹的脸上满是笑意,心里清楚:百姓的评价转变,不是因为她有多能言善辩,而是因为新政真正帮到了他们 —— 让没地种的农户有了田,让没铺子的商户有了生意,让没书读的孩子有了学堂,让快要破产的手艺人能重新靠手艺养家。这些实实在在的好处,比任何辩解都有力,也比任何流言都能打动人心。
下午,苏培盛派来的小太监小禄子匆匆赶到瑞祥号,手里捧着一个紫檀木盒,里面装着百姓给江兰写的感谢信,还有军机处的文书。“江姑娘,皇上听说百姓都称您为‘贤女’,特别高兴,说您用实事破了流言,比朝廷发多少告示都管用!” 小禄子打开文书,上面是军机处拟的旨意草稿,“军机处还决定,下个月初一南城平民学堂开学时,皇上要亲自来参加开学典礼,给孩子们送书本和笔墨,还要当着百姓的面,表彰您推进新政、为民办事的功劳!”
“皇上要来?” 江兰接过文书,指尖轻轻拂过上面的字迹,心里满是惊喜。她之前还担心学堂开学时百姓不够多,现在有皇上亲自来,不仅能让更多百姓信任学堂,还能让新政的名声传得更远。“麻烦你回禀苏公公,就说我一定好好准备,不让皇上失望。另外,这些感谢信我收下了,麻烦你替我谢谢百姓们的心意。”
小禄子走后,江老实和江王氏也提着食盒来到瑞祥号,里面是刚做好的馒头和咸菜,是给学堂帮忙的伙计们准备的午饭。“兰丫头,刚才我去粮铺看老栓,他跟我说,百姓都在传你是‘救苦救难的贤女’,还有人说要给你立个长生牌位,供在学堂里呢!” 江老实坐在桌边,拿起一个馒头递给江兰,语气里满是骄傲,“你大哥昨天也来信了,说京营里的士兵们都听说了你的事,都夸你‘有本事,能用实事赢民心’,还说要好好练兵,守护你推的新政,不让坏人再欺负百姓。”
江王氏也跟着说:“我给学堂的孩子们做了几双布鞋,都是用新棉花做的,冬天穿暖和。你二哥在伊犁军营也来信了,说军营里的士兵们听说你办学堂、帮商户,都特别佩服你,还说要好好种军营里的玉米,明年多收些粮食,支持新政。”
江兰接过馒头,咬了一口,心里暖暖的。她走到窗边,望着南城的方向,夕阳正把学堂的牌匾染成金色,“南城平民学堂” 五个字在阳光下闪着亮。她知道,之前的 “妖女” 流言,已经彻底被 “贤女” 的称赞淹没,而这种转变,不仅是对她个人的认可,更是对新政的认可 —— 百姓们终于明白,新政不是朝廷的 “面子工程”,而是能让他们过上好日子的 “实在事”。
傍晚时分,大宝拿着一叠农贷申请单跑进来,脸上满是兴奋:“姑母,今天有五十多个农户来兰馨银行申请农贷,都是来贷玉米种和番薯种的!有个农户说‘跟着江姑娘种玉米,肯定能多收粮,去年密云灾区的农户种玉米,亩产比种麦子多了两倍’!还有几个商户,想贷银子跟广州的荷兰商人做买卖,说‘江姑娘是贤女,跟着她做通商生意,肯定不会亏’!”
江兰接过申请单,看着上面密密麻麻的名字和手印,心里满是坚定。她走到书桌前,拿起十年计划的要点,用毛笔在 “五年粮食目标” 旁写下:“南城农户农贷申请激增,春玉米种植面积预计扩至五千亩,带动周边三个村子农户参与;平民学堂开设农种课程,每月培训百名农户,推广玉米螟防治、番薯储存技术。” 又在 “十年贸易目标” 旁写下:“广州通商商户新增三十家,与荷兰商人合作订单超千匹丝绸、三百件瓷器,引进西洋玻璃器皿制作技术,带动南城手艺人就业。”
夜色渐深,南城的灯火渐渐亮起。平民学堂的窗纸透出温暖的光,周先生还在和几个老师整理明天要给家长看的课程表,桌上摆着刚画好的玉米种植流程图;张老栓的粮铺里,还亮着灯,他在盘点今天的粮食,准备明天一早给学堂送新米;李婶的布庄里,灯火也没灭,她在赶制学堂需要的窗帘,布角的 “福” 字绣得格外认真;陈大爷的糖葫芦摊前,还围着几个孩子,他在给孩子们分剩下的糖葫芦,笑声飘得很远。
江兰站在瑞祥号的窗前,望着南城的灯火,心里清楚:流言的 “反噬”,不是结束,而是新政更深入民心的开始。未来,她会继续推着新政往前走 —— 在更多的地方开平民学堂,帮更多被欺压的商户重开铺子,给更多的农户贷钱种新粮,让更多的手艺人靠手艺养家。她会用一件又一件实事,证明新政是为百姓好,证明她这个 “贤女”,不是靠流言吹捧出来的,而是靠真心实意的付出赢来的。
御书房内,胤禛看着苏培盛送来的百姓反应奏折,上面详细记录了南城茶馆、市集、学堂的热闹景象,还有百姓对江兰的称赞。他拿起朱笔,在奏折上批下:“江兰以实事破流言,以善举赢民心,乃新政之幸,百姓之幸。着军机处全力支持其办学、推贷、通商之举,务使新政惠及更多黎民。” 批完后,他放下朱笔,望向窗外南城的方向,嘴角露出了欣慰的笑意 —— 他知道,江兰用自己的方式,不仅赢了民心,更赢了新政的未来。
夜色中,瑞祥号与御书房的灯火遥遥相对,像两颗守护新政的星辰,在深秋的夜里,照亮着大清走向强盛的路。而那些曾经缠绕江兰的 “妖女” 流言,早已被百姓的称赞、学堂的灯火、商户的笑声彻底淹没,再也不会出现在新政的蓝图上。
欲知下文如何,请先关注收藏点赞!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