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来的几日,江兰彻底感受到了特权带来的效率。清晨,她不用等传召,直接走进御书房时,胤禛往往已经泡好了她爱喝的雨前龙井;中午,她从工部调完港口建设图纸,能立刻回御书房和胤禛讨论海关选址;深夜,她议完章程离开时,宫道上的宫灯依旧亮着,苏培盛还会特意留一盏灯在御书房门口,方便她次日再来。
有一次,江兰为了查 “外夷商船停泊费用” 的旧例,傍晚才去户部。档案库的太监说 “已过酉时,档案库要锁门”,她拿出手谕,太监立刻打开库门,还帮着她翻找。等她抱着档案回到御书房时,已近子时,胤禛却还在油灯下等着,桌上温着的莲子羹还是热的。
“怎么去了这么久?” 胤禛递给她羹汤,语气带着几分关切,“户部又刁难你了?”
“没有,是档案藏得深,找了半天才找到。” 江兰喝着羹汤,心里满是暖意,“不过找到了康熙年间的旧例,外夷商船停泊费是每日五十两,咱们可以按这个标准,再根据船的大小调整,既合理又不会让外夷觉得吃亏。”
胤禛点点头,接过档案,借着油灯的光翻看:“就按这个来。你奔波一天,也累了,喝完羹汤早点回兰芷院,明日再议。”
这些场景,被不少朝臣看在眼里。早朝时,马齐看到江兰不用通报就走进御书房,对身边的兵部侍郎说:“皇上这是把江姑娘当成了推新政的左右手,这份信任,无人能及。” 张延龄则在私下对周显抱怨:“一个包衣女子,竟能随意出入御书房,调阅部院档案,这要是传出去,成何体统?” 可抱怨归抱怨,他却不敢真去弹劾 —— 皇上对江兰的维护,早在上次朝堂非议时就已明了,谁弹劾谁倒霉。
瑞祥号里,江老实看着女儿每天精神饱满地回来,还带回不少部院档案,忍不住问:“兰丫头,皇上给你的那特权,真这么管用?户部、工部都肯给你档案?”
“爹,不是特权管用,是皇上的信任管用。” 江兰放下档案,笑着说,“皇上是想让我快点把海禁章程定下来,早点开放港口,让沿海百姓有活路,让新政能多些税收。我要是滥用特权,岂不是辜负了皇上的信任?”
丫蛋在一旁补充:“姐可规矩了,每次调完档案,都会让大宝哥把借阅记录写得清清楚楚,还回去的时候,连页角都不会折一下。上次工部的主事还说,从没见过这么爱惜档案的外臣呢!”
江兰点点头,拿起桌上的 “海关官员选拔名单”,开始核对 —— 这份名单是她根据调阅的进士履历档案选的,每一个人都有 “治水、管粮” 的实务经验,没有一个是靠关系上位的。她知道,只有把每一件事都做扎实,才能对得起那份特权,对得起皇上的信任。
五月初一这天,海禁章程终于定稿。江兰拿着定稿的章程走进御书房时,胤禛正在看试验田的收成预报 —— 玉米亩产竟达一千二百斤,番薯更是有一千五百斤。看到江兰进来,他放下预报,接过章程:“都弄好了?”
“是,” 江兰点头,“海关选址、税收比例、官员选拔、外夷商船管理,都按咱们议的定了,还参考了户部、工部的旧档案,确保每一条都可行。”
胤禛翻开章程,看到 “泉州港修缮预算三万五千两”“外夷商船停泊费按船型定”“海关官员从实务进士中选拔” 等条目,每一条都标注着参考的档案来源,字迹工整,一目了然。他抬起头,目光落在江兰身上,带着赞许:“你做得好。这份章程,既有新意,又有旧例支撑,朝臣们想反对都难。你的特权没白给,新政又往前推了一大步。”
“这都是皇上的信任,还有各部配合的结果。” 江兰躬身行礼,心里满是成就感 —— 从提议开放海禁,到争执,到用特权解决档案难题,再到最终定稿,这一个多月的努力,终于有了成果。
御书房外,阳光正好,透过窗棂洒在章程上,也洒在两人身上。江兰知道,这份特权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 —— 有了它,她能更高效地推进新农种推广,能更顺利地落实旗人缴粮的后续,能为新政做更多实事。而这份信任与默契,也将成为她继续前行的力量,支撑着她从穿越者,一步步走向时代变革者。
傍晚,江兰拿着定稿的章程回到瑞祥号,大宝和兰馨社的学生们早已在院子里等着。看到章程,大宝兴奋地说:“姑母,咱们的努力没白费!沿海的百姓终于能捕鱼通商了!”
江兰点点头,看着院子里晾晒的番薯干 —— 那是试验田第一批收获的番薯做的,香甜软糯。她拿起一块递给丫蛋:“等海禁开放了,咱们把番薯、玉米的种子也卖到外夷去,让他们也尝尝咱们大清的高产作物。”
丫蛋接过番薯干,笑着点头:“好啊!到时候,咱们瑞祥号的生意就能做到海外去了!”
夜色渐深,瑞祥号的西厢房还亮着灯。江兰坐在桌前,整理着调阅过的档案清单,准备明日一并还回户部、工部。清单旁,那盏波斯匠人做的小琉璃油灯亮着,暖黄的光落在 “为民请命,为国立策” 的字迹上,也映着江兰坚定的眼眸。
她知道,未来的路还很长,新政的推进还会遇到很多挑战。但只要有皇上的信任,有这份 “知己” 般的特权,有家人和学生们的支持,她就有信心,把新政的阳光,洒遍大清的每一个角落,完成自己的蜕变,也为这个时代,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而那份随时出入御书房的特权,那份调阅档案的许可,也将成为君臣默契的见证,永远留在新政的史册里。
欲知下文如何,请先关注收藏点赞!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