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4章 后宫的微妙态度(2 / 2)

又聊了一会儿试验田的细节,比如 “番薯藤蔓要不要搭架子”“玉米授粉时需不需要人工辅助”,皇后虽不懂农事,却听得十分认真,还时不时点头,说 “你考虑得周全,就按你的想法做”。江兰看着皇后认真的模样,忽然觉得,后宫与前朝,从来都不是割裂的,皇后在后宫的支持,是皇上推行新政的重要后盾,也是她能安心做事的重要保障。

“时候不早了,你也该回试验田了,” 皇后起身,亲自送江兰到殿门口,“若是试验田有新进展,或是遇到什么难处,随时让人来告诉本宫。”

“谢娘娘,臣告辞。” 江兰躬身行礼,转身走出长春宫。

宫门外,锦书提着一个食盒,里面装着御膳房的肉脯、饼子和驱蚊药膏,还有那身素色布裙。她将食盒递给江兰,笑着说:“江姑娘,娘娘说您是难得的务实之人,让您千万别辜负她的期望。”

江兰接过食盒,对锦书道:“请替我谢过娘娘,我定不会让她失望。”

马车驶离紫禁城,江兰掀开车帘,望着窗外渐渐远去的长春宫,心里满是坚定。她知道,有皇后在后宫坐镇,有皇上在前朝支持,她在试验田的事、在新政的事,都没有了后顾之忧。那些曾经让她担心的流言非议,在皇后的格局与担当面前,都显得如此渺小。

回到试验田时,江老实和庄户们正在给玉米浇水。看到江兰回来,江老实连忙迎上来:“兰丫头,宫里怎么说?没为难你吧?”

“没有,爹多虑了,” 江兰笑着打开食盒,拿出肉脯和饼子,分给庄户们,“皇后娘娘还特意给咱们送了吃的,还有耐磨的布裙和驱蚊药膏呢!”

庄户们接过食物,脸上满是惊讶和感激 —— 他们没想到,皇后娘娘竟会关心田间的庄户,还特意送来了吃的用的。一个年长的庄户激动地说:“江姑娘,有皇上和娘娘的支持,咱们一定把试验田种好,不辜负他们的心意!”

江兰点点头,拿起皇后送的布裙,走进田间的小屋换上。棉布厚实耐磨,暗兜正好能放下她的《作物生长记录册》和小铲子,比她之前穿的旧布裙方便多了。她走到玉米地旁,看着长势喜人的玉米秆,又想起皇后的话 “你只管安心在前朝帮皇上”,心里忽然充满了力量。

接下来的日子,试验田的进展愈发顺利。皇后果然兑现了承诺:尚衣局送来了五十套耐磨的棉布衣服,分给庄户们;御膳房每天中午都会送来热食,有红烧肉、炒青菜,还有温热的米粥;太医院还派了两个医工,定期来田间给庄户们检查身体,送些预防风寒的草药。

后宫的嫔妃们见皇后如此支持江兰,也不敢再私下议论,有的甚至主动提出 “捐些首饰,给试验田买农具”,皇后虽没同意,却也笑着说 “有心即可,后宫当以国事为重”。渐渐地,后宫不仅没有成为江兰的阻碍,反而成了她推行试验田的坚强后盾。

四月初的一天,胤禛又来试验田,看到庄户们穿着统一的棉布衣服,吃着御膳房的热食,忍不住笑着问江兰:“这是皇后的主意吧?朕就说她最顾全大局。”

江兰点点头,指着玉米秆上刚长出的小玉米棒:“都是娘娘的支持,庄户们干活更有劲了。您看,玉米已经开始结棒了,再过两个月就能收获了。”

胤禛看着玉米棒,又看了看江兰身上的素色布裙,嘴角露出一丝笑意:“皇后送的布裙?很适合你。”

“是,” 江兰笑着说,“娘娘还送了驱蚊药膏和杏仁糕,说怕我在田间辛苦。”

胤禛点点头,目光望向紫禁城的方向,语气带着几分感慨:“朕能有这样的皇后,是大清的幸事;能有你这样的帮手,是朕的幸事。有你们在,新政何愁不成?”

江兰看着胤禛眼中的光芒,心里满是认同。她知道,新政的推行,从来不是一个人的事,是皇上的决断,是皇后的支持,是她的务实,是庄户们的辛劳,是所有为大清、为百姓着想的人的共同努力。

夕阳西下,金色的余晖洒在试验田上,番薯藤蔓泛着油亮的绿,玉米棒在风中轻轻摇晃。江兰和胤禛并肩走在田埂上,讨论着收获后的推广计划,身后是庄户们忙碌的身影,远处是紫禁城的轮廓。

江兰忽然觉得,这就是她穿越而来想要看到的画面 —— 帝王勤政,后妃贤明,臣子务实,百姓安乐。而她,有幸成为这幅画面中的一员,用自己的知识和努力,为这幅画面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夜色渐深,试验田的小屋还亮着灯。江兰坐在桌前,整理着《作物生长记录册》,旁边放着皇后送的驱蚊药膏和杏仁糕。她拿起笔,在册子上写下:“雍正二十九年四月初五,玉米始结棒,番薯藤蔓覆盖八成地块。得皇后支持,庄户士气高涨,试验田进展顺利。往后当更尽心,不负皇上与皇后之托,不负百姓之望。”

窗外的月光洒在册子上,映着娟秀的字迹,也映着江兰坚定的眼眸。她知道,试验田的成功只是开始,未来还有更多的事要做 —— 推广新农种,完善《商律》,安抚商户,支援军营。但她不再害怕,因为她知道,有皇上在前朝引领,有皇后在后宫支持,有家人在身边陪伴,有百姓在身后期待,她一定能走下去,将新政的阳光,洒遍大清的每一个角落,完成从穿越者到时代变革者的蜕变。

欲知下文如何,请先关注收藏点赞!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