殿内的烛火跳动着,沉香的香气更浓了些。胤禛又拿起一本奏折,却是关于兰馨学院的,他翻了两页,笑着说:“兰馨学院这学期招了三十多个旗人子弟,你那个‘奖励入学名额’的法子正好用上。你可以跟学院的春桃说,让缴粮的旗人子弟优先选‘新政实务课’,多学些《商律》《粮税章程》,以后他们走出学院,就能帮着推行新政,也算是为大清培养人才了。”
“皇上英明,” 江兰附和道,“臣明日就跟春桃说。对了,臣还打算在学院里设‘新政讲堂’,每月请十三爷、马大人他们来讲讲新政的好处,让学生们从小就明白,新政是为了百姓好,为了国家好。”
“好!这个主意好!” 胤禛又拍了下龙案,语气里满是期待,“朕等着你把旗人缴粮的试点做好。等京城试点成功了,就往直隶、江南推,到时候‘士绅一体纳粮’就能在全国推行,朕看那些士绅还敢不敢阳奉阴违!”
江兰看着皇上眼中的光芒,心里忽然一暖 —— 她知道,胤禛推行新政,不是为了自己的威严,而是为了大清的百姓,为了让国库充实,让士兵有粮吃,让百姓能安居乐业。而她能做的,就是帮他扫清障碍,一起把这条难走的新政路走下去。
“时候不早了,你也该回去了,” 胤禛看了看窗外的雪,雪粒似乎小了些,“外面天寒,让苏培盛派两辆马车,一辆送你,一辆送你大哥 —— 你回去跟他说缴粮的事,正好让他也有个准备。车上我让苏培盛放了一坛黄酒和两包青梅,你跟你大哥暖暖身子,慢慢商量。”
“谢皇上关心,” 江兰站起身,躬身行礼,“臣明日一早就去联络十三爷和鄂尔多,争取三日内把名单和比例列出来,呈给皇上过目。”
“好,朕等你的消息。” 胤禛点点头,看着江兰转身走向殿门,忽然又补充道,“路上小心,要是雪大,就慢些走,不用急着赶路。”
江兰脚步一顿,回头对他笑了笑:“皇上放心,臣会小心的。”
走出御书房,苏培盛已经牵着两辆马车在宫门外等候。车夫手里捧着暖手炉,见江兰出来,连忙递过去:“江姑娘,苏总管特意让老奴备的暖手炉,您拿着暖暖手。车上还有皇上赏的黄酒和青梅,都温着呢。”
江兰接过暖手炉,指尖传来温热,心里也暖融融的。她钻进马车,车帘落下的瞬间,还能看到御书房的烛火亮着 —— 皇上肯定还在批阅奏折,还在为新政的事操心。
马车驶在积雪的长安街上,车轮碾过厚厚的雪层,留下两道深深的辙印。江兰掀开车帘一角,望着远处瑞祥号的方向,心里满是憧憬。她想起大哥江石头憨厚的模样,想起十三爷支持新政的坚定,想起鄂尔多、那木错这些旗人商户的热情,想起兰馨学院里学生们的朝气 —— 有这么多人支持,有皇上的信任,“士绅一体纳粮” 一定能顺利推行,大清的日子,一定会越来越好。
回到瑞祥号时,院门口的灯笼还亮着。江兰刚下车,就看到江石头和江老实站在门口,两人身上都裹着厚厚的棉袍,显然是等了许久。
“兰丫头,可算回来了!” 江石头快步迎上来,接过她手里的暖手炉,“这么晚了,皇上召你入宫,是有什么要紧事?”
江兰笑着拿出车上的黄酒和青梅,递给他:“大哥,皇上有件好事要跟你说 —— 咱们旗人要带头缴粮了,皇上让你做军中旗人的表率!”
江石头愣了愣,随即拍着胸脯大笑起来:“缴粮?好啊!我早就觉得咱们旗人不缴粮不像话!百姓们辛辛苦苦种点田,还要缴粮,咱们凭什么特殊?能为新政出点力,我江石头乐意!你说,要缴多少?我这就去跟手下的军官说,让他们也跟着缴!”
江老实也跟着高兴,拉着江兰的手往院里走:“好!好!缴粮是应该的,咱们不能靠着特权欺负百姓。你娘还在屋里煮着姜汤,快进去暖暖身子,跟你大哥好好商量商量。”
走进西厢房,丫蛋正坐在桌边整理护理坊的药材清单,看到江兰回来,连忙起身:“姐,你可回来了!我跟娘煮了姜汤,还热着,快喝点!”
江兰接过丫蛋递来的姜汤,温热的汤水滑过喉咙,驱散了最后一丝寒意。她拿出纸笔,铺在桌上,对江石头说:“大哥,皇上让咱们分三类缴粮,宗室勋贵缴一成,有官职的缴八成,普通旗人田多的缴五成。你手下有十几个旗人军官,你先列个名单,看看他们家里有多少田,咱们好定缴粮的数。”
江石头凑到桌前,拿起笔,一笔一划地写着军官的名字:“我手下的赵参领,家里有四十亩田,肯定愿意缴;还有李千总,他跟我说过‘新政好’,缴粮也没问题……”
江老实坐在一旁,看着两人认真的模样,脸上满是欣慰;丫蛋也凑过来,帮着整理纸笔,时不时问一句 “那普通旗人要是不愿意缴怎么办”,江兰耐心地跟她解释 “有蒙古贸易和学院名额的好处”,屋里的笑声与讨论声交织在一起,将深夜的寒意驱散得一干二净。
江兰看着眼前的家人,心里忽然觉得无比踏实。她知道,从明天开始,她又要忙碌起来 —— 联络十三爷、说服鄂尔多和那木错、制定缴粮比例、整理名单…… 但她不怕,因为她不是一个人在奋斗。有皇上的信任,有家人的支持,有盟友的协助,有百姓的期待,她一定能把这件事做好,为新政的推进,为大清的未来,再添一份力。
而此刻的御书房里,胤禛还坐在龙椅上,手里拿着江兰画的分类图,反复看着。苏培盛进来收拾案头,看到皇上的神色,笑着说:“皇上,江姑娘办事稳妥,您就放心吧。夜深了,您也该歇了,不然明日又该没精神了。”
胤禛点点头,却没放下分类图,只是轻声说:“有她在,朕放心。” 他将分类图小心翼翼地折好,放进贴身的荷包里 —— 这不仅是一份推行新政的方案,更是他与江兰之间,一份无人知晓的信任与共鸣。
夜色渐深,宫墙内外的烛火依旧亮着。江兰与胤禛共享的这个 “秘密”,像一颗种子,埋在新政的土壤里,终将生根发芽,长成参天大树。而这份藏在君臣之礼下的信任,也将成为他们继续推进新政、守护百姓的最坚实力量,支撑着他们走过一条又一条难走的路,直到看到大清的百姓,都能过上安稳富足的日子。
欲知下文如何,请先关注收藏点赞!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