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4章 商业上的刻意避嫌(2 / 2)

她又拿起笔,给刘巧师傅写回信,笔尖在纸上快速移动:“士兵们站岗辛苦,让他们每晚用热水泡脚,水里加些艾叶和生姜,泡完再涂药膏,能缓解风湿。护理坊的药材永远优先供应军营,要是不够,随时来信,我让漕船加急送过去。” 写完信,她仔细折好,放进信封,用火漆封好,递给丫蛋:“让大宝立刻送去漕运码头,用最快的船发出去。”

江兰走到晒药架旁,拿起一把黄芪,仔细检查着成色 —— 这是山西药商老周昨天送来的,颗粒饱满,没有虫蛀,成色极好。她想起巴图上个月寄来的信,说蒙古草原上的老人多,冬天容易着凉,黄芪熬汤能御寒,便对丫蛋说:“留一千斤黄芪,挑最好的,用防潮油纸包好。等蒙古贸易开始,咱们带过去,送给草原上的百姓 —— 咱们做实业,不仅要赚钱,还要让百姓受益。”

“姐,” 丫蛋忽然开口,声音低了些,“昨天王府的李德管家来了,说十三爷的伤口已经好了,想请您去喝庆功酒,您怎么让我推了?十三爷是为了护您才受伤的,您不去看看,是不是不太好?”

江兰的指尖顿了顿,黄芪的颗粒从指缝间滑落,落在晒药架上。她抬头望向院外,积雪覆盖的青石板上,一个伙计正扛着药箱走过,脚步匆匆。她深吸一口气,语气平静却坚定:“十三爷伤好了,咱们替他高兴就好。现在护理坊的事多,我没时间去王府。再说,君臣有别,太过亲近,容易引人非议 —— 你忘了皇后娘娘说的话了?咱们守着自己的本分,做好自己的事,才是对谁都好。”

丫蛋还想再说什么,却看到江兰的指尖微微收紧,指节泛白,便把话咽了回去,转身去整理药材:“姐,我知道了,我这就去把黄芪包好,留一千斤最好的。”

接下来的日子,江兰的生活像上了弦的钟,规律得让人安心。每天清晨,她天不亮就起床,去护理坊看着师傅们熬药膏,检查药材的成色,叮嘱熬药的火候;上午,她坐在护理坊的账房里,整理药材库存清单,对接山西药商的供货,回复军营和分铺的来信;下午,她准时去宫里汇报护理坊的事务,汇报完就走,从不多留;晚上,她在书房里整理护理坊的账册,或者给江柱子写信,问他军营的情况,告诉他护理坊的药膏又送了多少过去。

去御书房汇报时,胤禛总是让苏培盛泡上雨前龙井,茶盏还是那只雍正元年御赐的青花缠枝莲纹杯。他会问起护理坊的细节,比如 “药膏熬制需要多少药材”“派去伊犁的师傅什么时候到”,江兰每次都只捡重点说,语气恭敬:“本月熬制药膏五千贴,其中三千贴送伊犁军营,两千贴供百姓购买;派去的李师傅和王师傅,预计三日后到达伊犁,已带足银针和药酒。” 汇报完,她便躬身告退:“皇上,臣还有护理坊的事要处理,先行告退。”

胤禛坐在龙椅上,看着她匆匆离去的背影,指尖轻轻敲击着案几上的《护理坊月报》,眼底闪过一丝失落。苏培盛站在一旁,端着茶盘,轻声道:“皇上,江姑娘是个有主见的,她心里装着护理坊,装着百姓,装着新政,这也是好事。” 胤禛点点头,拿起月报,翻开 “军营药膏使用情况” 的页面,嘴角泛起一丝淡淡的笑意:“是啊,她能守住初心,比什么都好。”

朝堂上遇到胤祥时,江兰总是低着头,快步走过,只在擦肩而过时轻轻点头致意,从不多说一句话。有一次,宫门外的积雪没踝,胤祥在门口拦住她,手里拿着一个锦盒,里面是太医院特制的补品:“江兰,这是太医院给的,对你的身子好,你拿着。你每天熬药膏、处理事务,别累坏了自己。”

江兰的脚步顿了顿,却没有接锦盒,躬身行礼:“多谢十三爷关心,臣的身子很好,不需要补品。护理坊还有事,臣先告退了。” 说完,她转身快步离开,棉鞋踩在雪地上,留下一串深深的脚印。胤祥站在原地,手里的锦盒渐渐变凉,他看着她的背影,嘴角却泛起一丝笑意 —— 他知道,她从未忘记自己的初心,从未被情感纠葛困住。

傍晚时分,江兰坐在护理坊的院子里,看着夕阳渐渐落下,金色的余晖洒在晒药架上,将药材染成暖黄色。丫蛋端来一碗热姜汤,放在她面前:“姐,你今天累了一天了,喝点姜汤暖暖身子吧。爹刚才还来问,你晚饭想吃什么,他说要给你做你最爱吃的红烧肉。”

江兰接过姜汤,温热的液体顺着喉咙滑下,暖了身子,也暖了心。她看着院子里忙碌的师傅们,张师傅还在熬药膏,李师傅和王师傅在收拾行李,丫蛋在整理药材,心里忽然无比平静 —— 她知道,自己的选择没有错。放弃情感纠葛,不是懦弱,而是对自己、对他人、对事业的负责。她要做的,是那个能为百姓熬药膏、能为士兵送药材、能为新政推实业的江兰,而不是困在皇室情感里的附属品。

“丫蛋,” 江兰忽然开口,眼神坚定地望向远方,“明年春天,咱们把护理坊开到边疆去,在伊犁、宣化设分坊,培训边疆的本地师傅,让他们也能熬药膏、会针灸。咱们还要把《药膏熬制手册》翻译成蒙古文,送给草原上的百姓,让他们也能用上好药膏,能健健康康地过冬。”

丫蛋眼睛一亮,用力点头:“好啊!到时候我跟你一起去!咱们还要带些黄芪和当归,送给草原上的老人,让他们也能喝上御寒的汤!”

江兰笑着点头,目光落在远处的瑞祥号招牌上,夕阳下,“瑞祥号” 三个大字熠熠生辉。她知道,这条路或许会孤单,或许会有挑战,但只要守住初心,守住事业,就一定能走下去,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属于百姓的、属于新政的康庄大道。

夜色渐深,护理坊的灯还亮着。江兰坐在书桌前,拿起笔,在《护理坊边疆拓展计划》上一笔一划地写着:“雍正二十八年十月,护理坊计划拓展边疆业务。第一步:伊犁、宣化设分坊,选址优先靠近军营和百姓聚居地;第二步:培训边疆本地师傅,每月开设两期培训班,教授药膏熬制、针灸基础;第三步:免费为百姓提供护理服务,每月在分坊设‘义诊日’,为老人和孩子免费看病、送药膏。目标:让护理坊的药香,飘遍大清的每一寸土地,让每一个百姓都能享受到实惠。”

写完计划,江兰抬头望向窗外,月光洒在晒药架上,像铺了一层银霜。她想起穿越前,自己在护理学校里,对着《护理学导论》发誓,要 “以专业助他人,以行动践初心”;想起雍正元年,她在漕运码头,看着漕工们饿着肚子干活,立志要 “让百姓有饭吃,有药医”;想起现在,护理坊的药膏能帮到边疆的士兵,瑞祥号的粮食能让百姓吃饱,兰馨学院的学生能靠本事吃饭 —— 这些,就是她穿越而来的意义。

她知道,新的挑战即将开始,可她已经做好了准备 —— 带着护理坊的初心,带着对百姓的承诺,带着对新政的坚守,继续前行,永不退缩。

欲知下文如何,请先关注收藏点赞!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