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2章 江兰的收尾(2 / 2)

江大宝让账房先生给工人发工钱,自己则跟着周强查看茶园。茶园占地五十亩,茶树长得茂盛,只是很久没修剪,枝条杂乱。山下的厂房有五间,虽然有些破旧,但修缮后就能用。江大宝指着厂房说:“这里改造成纺织车间,每间放四台织机;旁边的空地建个院子,给工人做宿舍和食堂;山上的茶树暂时保留,以后可以用来做茶布,织出的布料带着茶香,说不定能卖个好价钱。”

周强听得连连点头,眼里满是期待:“江小哥想得真周到!俺们一定好好干活,不让你失望!”

消息传回京城兰馨医馆时,已是傍晚。江兰正在书房里查看兰馨织坊送来的耐冻棉线样品,浅绿、米白、淡蓝三种颜色的棉线整齐地摆在桌上,触感柔软却坚韧。丫蛋穿着浅绿布裙,手里拿着《纺织坊筹备计划》,见江大宝派人送来书信,连忙递了过去:“姐,江南那边有消息了,粮仓和茶园的欠款都结清了,收购也谈妥了,大宝说赵德和周强都愿意留下帮忙。”

江兰接过书信,仔细读完,嘴角露出笑意。她对丫蛋说:“你明天一早就带着农科班的五个学生去江南,教农户怎么辨别粮质 —— 新粮和陈粮的区别,怎么储存粮食不发霉;再从兰馨织坊调二十台织机,选十个经验丰富的织工师傅,比如张师傅和李师傅,他们织耐冻布的手艺最好,让他们去教女工织布。对了,把织坊新出的耐冻棉线样品带上,让女工们试试手感。”

“我早就准备好了!” 丫蛋笑着说,从身后拿出一个布包,“织工师傅我已经选好了,都是做了十年以上的老手;农科班的学生也培训过粮食储存的知识,还带了防潮的石灰包和通风用的竹篾;耐冻棉线样品也带了二十斤,足够女工们练习了。”

江兰又看向一旁的江小宝,他正对着账本核算费用。二十三岁的小宝戴着细框眼镜,手指在算盘上飞快拨动:“姑母,收购粮仓和茶园花了八千两,还欠款一千九百两,改造义仓需要修缮粮囤、添置通风设备,预计两千两;改造纺织坊需要修厂房、买织机,预计三千两;再加上给工人的安家费和第一个月的工钱,一共一万四千九百两,从查抄年家的资产里支出,还剩三万多两,可以留作后续运营费用。”

“很好。” 江兰点头,“你跟户部对接一下,让他们派两个清廉的官员去江南,监督义仓和纺织坊的运营 —— 义仓的粮价要比市价低两成,每月核一次账,不许缺斤短两;纺织坊的工钱要按月发放,不许拖欠,要是遇到困难,让他们及时跟瑞祥号联系。”

小宝应下,转身去写公文。江老实和江王氏从村里回来,手里提着一篮刚蒸好的馒头,见江兰在忙,连忙把馒头放在桌上:“兰丫头,快尝尝,这是村里新磨的面粉蒸的,比以前的面粉白多了,都是托了新政的福,种了瑞祥号的耐旱小麦。”

江王氏也笑着说:“你二哥昨天从新疆来信,说他们营里的冬衣都是兰馨织坊的布做的,又暖又结实,士兵们都说比以前的棉甲舒服。现在江南的纺织坊开起来,以后士兵的冬衣就更够了,百姓的婆娘也能做工挣钱,真是一举两得!”

一周后,丫蛋从江南送来详细的书信,还附了几张画 —— 画里是平民义仓前农户排队买粮的场景,女子纺织坊里女工们织布的场景,还有孩子们在纺织坊的院子里玩耍的场景。丫蛋在信里写道:“姐,平民义仓已经修缮好了,粮囤里装了新收的大米和小麦,每石比市价低两成,第一天就卖了五百石;纺织坊招了一百二十名妇女,二十台织机都开起来了,张师傅教的第一个女工已经能独立织布,一天能织两匹布,能挣五十文钱;周强带着男工们修缮厂房,还在山上种了些蔬菜,以后纺织坊的食堂就能自给自足了。”

信里还写了几个小故事:李根生拿到粮款后,给卧病的妻子抓了药,还买了十斤大米,妻子的病情已经好转;林嫂在纺织坊做工,第一个月就挣了五两银子,给儿子买了件新棉袄,儿子高兴得整夜抱着棉袄睡觉;张老汉的儿媳在纺织坊织布,不仅挣了钱,还学会了识字,现在能给张老汉读家书了。

江兰看着信,心里满是踏实。她知道,收购年家的江南产业,不是为了扩张瑞祥号的商业版图,而是为了彻底消除年家的经济根基 —— 年家靠垄断粮仓抬高粮价,靠控制茶园剥削工人,积累的财富都用来支撑年羹尧的权势和贪腐;现在把这些产业改造成惠民设施,不仅断了年家卷土重来的可能,还让百姓真正享受到新政的好处,让 “民生为本” 的理念扎根在江南的土地上。

此时的杭州将军府偏院,年羹尧正坐在冰冷的石凳上,看着窗外的雨水发呆。看守的士兵闲聊时,不小心说了瑞祥号改造江南产业的事,年羹尧瞬间变了脸色。他想起自己当年在江南巡查时,百姓们见到他都要跪拜,年家的商号在江南横行无阻,可现在,他的产业成了别人的惠民工具,百姓们夸赞的是江兰,是瑞祥号,而他成了人人唾弃的贪官。年羹尧气得浑身发抖,却又无力反驳,只能一拳砸在石凳上,指节渗出血来 —— 他知道,年家的根基,彻底没了。

十二月初,雍正收到了胤祥从江南送来的奏折,奏折里详细描述了平民义仓和女子纺织坊的运营情况,还附了农户和工人的联名感谢信。雍正看着奏折,笑着对苏培盛说:“江兰总能给朕惊喜!别人处理贪腐官员的产业,要么变卖充公,要么闲置荒废,她却能改造成惠民设施,既解决了百姓的难题,又巩固了新政的根基,这才是真正的栋梁之才!”

雍正随即下旨:嘉奖瑞祥号 “惠民兴邦,助力新政”,赐银两千两,用于扩大平民义仓和女子纺织坊的规模;命户部将江南的 “产业改造惠民模式” 推广到西北、山东等地,凡查抄的贪腐官员产业,优先改造成义仓、学堂、纺织坊等设施,由瑞祥号协助运营,户部负责监督。

旨意传到兰馨医馆时,江兰正和家人一起整理《新政年度总结》。江大宝汇报说:“姑母,西北的抗冻麦种子已经运过去了五万石,岳将军派了士兵协助储存,明年春天就能推广五千亩;江南纺织坊的第一批冬衣布料已经织好,下个月就能通过漕运送到西北,足够给一万名士兵做冬衣。”

江小宝补充道:“姑母,兰馨银行的民生贷款已经发放了十万两,帮助北方五千户农户种耐旱作物,年息三分,比民间高利贷低了一半多,农户们都愿意贷。山东那边已经派人来联系,想让瑞祥号帮忙改造查抄的官员粮库,也建成平民义仓。”

丫蛋则拿着一张图纸,笑着说:“姐,农科园的抗冻麦和耐旱稻杂交品种已经培育成功,明年春天就能在江南试种,预计亩产比普通稻种高三成。我还设计了纺织坊的新样式,增加了采光窗,女工们织布时能更亮堂,还建了专门的育儿房,带孩子的女工可以把孩子放在那里,有人帮忙照看。”

江兰看着家人忙碌的身影,看着窗外飘落的雪花,心里满是温暖。年家的倒台,已经进入了最后的收尾阶段 —— 年羹尧即将被押解回京受审,年家的京城府邸、江南产业都已被改造成惠民设施,年家的党羽也在被彻查,这个曾经权倾朝野的家族,即将成为历史。

而新政,却在这场清算中愈发稳固 —— 西北的军需稳定,北方的农耕推广,江南的民生设施落地,百姓的日子越来越好,朝堂的共识越来越强。江兰知道,她的 “收尾” 不是结束,而是新政新篇章的开始。未来,还有更多的事要做:防治北方的旱灾,优化江南的漕运,拓展海外的贸易…… 但她有信心,有皇上的信任,有家人的支持,有百姓的期待,还有瑞祥号、兰馨织坊、兰馨农科园这些新政的基石,她一定能把这条路走得更远、更稳。

夜风拂过窗棂,带着一丝凉意,却吹不散江兰心中的暖意。她轻声说:“年家收尾,新政启航。” 这不仅是对年家时代的告别,更是对未来的期许 —— 她会继续带着 “为民” 的初心,推进新政,直到看到大清的百姓都能吃饱穿暖,直到完成从穿越者到时代变革者的蜕变,直到看到一个更加强盛、更加清明的大清,在历史的长河中,绽放出耀眼的光芒。

欲知下文如何,请先关注收藏点赞!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