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9章 最后一根稻草(2 / 2)

消息很快传到兰馨医馆。江兰正和丫蛋整理兰馨织坊送往西北的耐冻丝绸清单,二十八岁的丫蛋穿着浅绿布裙,手里拿着一本账簿,见江兰进来,笑着说:“姐,这批丝绸能赶在十一月前送到兰州,正好给士兵们做冬衣,岳将军要是到了西北,看到咱们的准备,肯定能更顺利接管。”

“嗯,” 江兰点头,刚要说话,大宝就推门进来,二十五岁的他穿着镖局总调度的藏青短打,脸上满是激动:“姑母!年羹尧完了!刚才从养心殿出来的小太监说,年羹尧写奏折把‘恭请圣安’写成‘恭请圣薨’,皇上震怒,下旨革了他的大将军封号,调任杭州将军,还削了所有军权!”

“竟有此事?” 丫蛋惊讶地抬起头,“他怎么敢写错这么大的字?这不是明着诅咒皇上吗?”

江兰接过大宝递来的消息纸条,上面详细写了奏折的事,她看完后,眼底清明:“不是敢,是他心神不宁,慌不择路。之前他失军心、商号倒了,又听说岳将军要进京,心里又怕又恨,写奏折时心不在焉,才会犯这种致命的错。这一错,正好成了最后一根稻草,让皇上彻底断了对他的念想。”

小宝也推开门走进来,手里捧着一本账册:“姑母,我刚跟户部对接,年羹尧在西北的资产已经开始查封,他之前贪腐的军饷、垄断的商号收益,都会充作西北的农耕推广费用。咱们之前推广抗冻麦缺的农具钱,现在有着落了。”

江老实和江王氏也从村里回来了,听说年羹尧倒台,江老实笑得合不拢嘴:“这就是恶有恶报!他当初克扣军饷、用掺沙粮害士兵,现在写错字遭天谴,皇上处置得好!咱们村的抗冻麦明年能多种两百亩,全托了新政的福!”

江王氏也笑着说:“你二哥昨天从新疆来信,说他们营里的士兵听说年羹尧被革职,都高兴得放了鞭炮!还说岳将军是个好官,以后肯定能让士兵们过上好日子。”

江兰看着家人欢喜的模样,心里满是踏实。年羹尧的这一错,不仅断送了他自己的仕途,更彻底清除了新政推进的最大障碍。西北兵权即将交到岳钟琪手里,军需有瑞祥号保障,农耕有抗冻麦和耐旱稻支撑,百姓的日子会越来越好,新政的根基也会越来越稳。

此时的西宁军营,年羹尧正坐在中军大帐里,翻看着旧日的战功册,幻想着皇上看到奏折后,会念及旧情,收回换将的想法。帐外突然传来一阵马蹄声,他以为是京城的回信到了,连忙起身去迎。

可当他看到传旨太监手里明黄的圣旨时,心里咯噔一下。传旨太监展开圣旨,冰冷的声音在帐内回荡:“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年羹尧心怀不轨,以‘薨’字诅咒君上,实属大逆不道!革去‘定边大将军’封号,调任杭州将军,即刻启程,所掌兵权交由岳钟琪暂代;削去所有爵位、特权,亲信解职查办……”

年羹尧僵在原地,仿佛被雷击了一般。他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直到传旨太监念完圣旨,递到他面前,他才颤抖着伸出手,指尖碰到圣旨的明黄绸缎,冰凉刺骨。“不可能…… 我…… 我怎么会写‘薨’字?” 他喃喃自语,突然想起写奏折时的慌乱,心里一沉 —— 难道真的写错了?

“年将军,接旨吧。” 传旨太监的语气带着轻蔑,“皇上念及你曾有战功,未将你就地革职,已是法外开恩,别再执迷不悟了。”

年羹尧接过圣旨,双手却控制不住地颤抖,圣旨从他手中滑落,掉在地上。他看着帐外的士兵们,他们眼神里没有了往日的敬畏,只有冷漠和疏离 —— 他知道,自己彻底完了。失去了兵权,失去了皇上的信任,失去了军心,他连杭州将军的职位,都不过是个摆设。

“将军,咱们…… 咱们还去杭州吗?” 张彪小心翼翼地问。

年羹尧瘫坐在椅子上,眼神空洞:“去…… 为什么不去?这是皇上的旨意,我敢不去吗?” 他突然笑了起来,笑声里满是绝望,“江兰、胤祥、胤禛…… 你们赢了,我年羹尧输得一败涂地!”

当天下午,年羹尧带着几名亲兵,离开了他驻守十年的西宁军营。士兵们站在道路两旁,没有送行,没有敬礼,只有沉默 —— 这个曾让他们敬畏又恐惧的将军,终于走了。寒风卷着沙砾,吹在年羹尧的身上,他回头望了一眼西宁军营的方向,眼底满是不甘,却再也无力回天。

消息传到京城时,岳钟琪正好抵达。他在养心殿觐见雍正,承诺定会 “稳定西北军心,推进新政,不负皇上所托”。雍正满意地点头,将江兰整理的《西北军需与农耕手册》交给岳钟琪:“这是江兰为西北准备的,里面有军需调度、抗冻麦推广的详细方案,你带去,有不懂的地方,可随时与江兰、胤祥商议。”

岳钟琪接过手册,郑重躬身:“臣遵旨!定不负皇上厚望!”

兰馨医馆里,江兰看着窗外渐渐落下的夕阳,心里清楚:年羹尧的倒台,不是结束,而是新政进入新阶段的开始。西北的兵权交接后,军需会更稳定,农耕会更顺利,百姓的日子会更安稳。她拿起笔,在《新政推进计划》上写下:“雍正二十七年十月,年羹尧因奏折错字遭革职,岳钟琪将赴西北接掌兵权,瑞祥号备足军需,兰馨农科园推进抗冻麦推广,新政根基稳固。后续:协助岳钟琪稳定西北,清算年羹尧余党,扩大农耕与丝绸推广范围。”

写完计划,江兰放下笔,伸了个懒腰。夕阳的余晖洒在纸上,“民生” 二字格外清晰 —— 这是她穿越而来的初心,也是她推进新政的底气。她知道,未来还有更多的事要做,但只要守住这份初心,有皇上的信任、家人的支持、百姓的期待,就没有迈不过的坎,没有实现不了的目标。而大清的未来,也会在新政的阳光下,变得更加光明。

欲知下文如何,请先关注收藏点赞!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