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兰说得对!” 胤禛深吸一口气,语气恢复了平静,却带着彻骨的寒意,“马齐,传朕旨意:即刻将涉案的陕西巡抚李嵩、甘肃总兵张成、兰州副将刘达等人革职查办,押解回京,交刑部审讯;内务府继续清查翊坤宫及年家在京城的旧宅,务必找出所有与年家往来的信函、账目;苏培盛,派快马去西北,告知胤祥,让他即刻控制年羹尧在军中的亲信,防止他们狗急跳墙!”
“遵旨!” 马齐、苏培盛齐声应下,转身快步去传旨。
殿内一时安静下来,胤祥看着胤禛紧绷的侧脸,轻声道:“皇上,如今证据确凿,年羹尧就算想再狡辩,也无济于事了。臣建议,待涉案朝臣审讯完毕,就即刻下旨,将年羹尧押解回京,彻底清算年家势力。”
胤禛点头:“朕也是这个意思。年家一日不除,西北一日不安,新政一日难推。只是……” 他顿了顿,目光落在窗外,“念及年羹尧曾有戍边之功,朕本想留他一条生路,可他却步步紧逼,谋逆结党,如今看来,已是留不得了。”
江兰躬身道:“皇上,国法面前,无亲疏贵贱之分。年羹尧的罪行,不仅危害朝廷,更害苦了西北的士兵和百姓。彻底清算年家,不仅是为了维护国法威严,更是为了让新政能顺利推行,让百姓能过上安稳日子。”
胤禛看着江兰,眼中露出赞许:“你说得没错。新政推行至今,多亏有你、有胤祥、有马齐这些忠心为国之人,朕才能一步步扫清障碍。接下来,还要辛苦你,协助刑部整理年家的罪证,务必做到证据确凿,让天下人都知道,朕处置年家,是为国为民,而非私怨。”
“臣遵旨。” 江兰应下,心里清楚,抄检翊坤宫搜出的书信,是压垮年家的最后一根稻草 —— 从此,年羹尧不仅失去了兵权,失去了妹妹的支持,更失去了最后的狡辩余地,等待他的,只有国法的严惩。
消息传到兰馨医馆时,江兰正和丫蛋、大宝、小宝整理年家军需贪腐的证据。丫蛋穿着浅绿布裙,手里拿着一本账册,上面记录着年家商号在西北的贪腐金额,见江兰进来,连忙迎上去:“姐,你回来了!听说内务府抄检翊坤宫,搜出了年妃私藏的书信?”
江兰点点头,把书信的内容简略说了一遍。丫蛋听得眉头紧锁:“没想到年家竟然在军中安插了这么多亲信!之前咱们在兰州推广抗冻麦时,甘肃总兵张成还故意刁难,说‘军营重地,不许农户靠近’,原来他是年羹尧的人!”
大宝放下手里的镖局调度册,语气坚定:“姑母,咱们得加强西北粮运的安保!这些年家亲信要是狗急跳墙,说不定会抢粮车!我这就去跟周叔说,加派镖师,每队粮车再配两名懂武艺的农科班学生,既能护粮,又能帮农户解决技术问题。”
小宝推了推眼镜,拿出一本新的账册:“姑母,我已经把涉案朝臣的资产都查了一遍,陕西巡抚李嵩在江南有三座绸缎庄,甘肃总兵张成有五千亩良田,这些资产都跟年家商号有关联,我已经报给户部,请求查封,充作西北的农耕推广费用。”
江兰看着弟弟妹妹和侄子们有条不紊的安排,心里满是欣慰。他们早已不是当年需要她庇护的孩子,而是能独当一面、为新政出力的得力助手 —— 丫蛋掌控农科推广,大宝负责镖运安保,小宝管理财务核查,每个人都在自己的岗位上,为扫清年家障碍、推进新政而努力。
当天下午,江老实和江王氏从村里回来,带来了一个好消息:村里试种的耐旱玉米丰收了,亩产比去年的普通玉米高了三成,农户们都高兴得合不拢嘴,纷纷来找江老实,想明年继续种耐旱作物,还想种丫蛋培育的抗冻麦。
“兰丫头,俺们村的农户都说,要是早几年有这么好的种子,就不用受年家商号的气,不用买那么贵的粮了!” 江老实坐在院子里的石凳上,手里捧着一把金黄的玉米粒,笑得满脸皱纹,“现在年家要倒了,新政越来越好,俺们老百姓的日子,也越来越有盼头了!”
江王氏也笑着说:“你二哥昨天从新疆来信,说他们营里的年家亲信都被抓了,新上任的将军是个清官,不仅给士兵们加了口粮,还帮着当地农户种耐旱作物,士兵和百姓的关系越来越好,再也没人说新政的坏话了!”
江兰坐在一旁,听着家人的话,看着院子里晾晒的玉米、稻种,心里满是踏实。抄检翊坤宫搜出的书信,不仅是年家的罪证,更是新政向前推进的契机 —— 清除了年家的亲信,西北的军政、农耕、军需才能真正纳入新政的轨道,士兵才能安心戍边,百姓才能安心种粮。
夕阳西下,金色的余晖洒在兰馨医馆的院子里,映得玉米穗、稻种泛着温暖的光。江兰拿起一粒玉米,放在手心,感受着它的重量 —— 这是丰收的重量,是希望的重量,也是新政在百姓心中扎根的重量。
她知道,接下来还有一场硬仗要打 —— 审讯涉案朝臣、押解年羹尧回京、彻底清算年家势力。但她更知道,他们已经做好了准备 —— 有确凿的证据,有忠诚的盟友,有百姓的支持,有家人的陪伴。只要守住 “为民” 的初心,就没有迈不过的坎,没有赢不了的仗。
夜色渐浓,兰馨医馆的灯渐渐亮起。江兰坐在书房里,开始整理年家罪证的最终册页,将翊坤宫搜出的书信、年家亲信名录、军需贪腐账册、稻种报复证据一一归类,装订成册。册页的最后,她写下一行字:“雍正二十七年七月,翊坤宫抄检,年家结党谋逆罪证确凿,新政扫清最大障碍,西北可期,民生可期。”
窗外的月光洒在册页上,那一行字格外清晰。江兰知道,这不仅是年家的落幕,更是新政新篇章的开始 —— 从此,大清的西北,将不再有年家的阴影;大清的百姓,将能在新政的阳光下,安心耕种,安稳生活;而她,也将继续沿着 “为民” 的道路,走下去,直到完成从穿越者到时代变革者的蜕变,直到看到一个更加强盛、更加清明的大清。
欲知下文如何,请先关注收藏点赞!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