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块是 “国际交流,互利共发展”。和日本的交流要 “从技术到民生”:除了教种番薯,还要派护理学徒去长崎教 “产后护理”,帮日本减少产妇死亡率;从日本学漆器工艺,改良瑞祥号的瓷器包装,让运输损耗再降一成。和西方的交流要 “从机械到天文”:学西方的水车改良技术,帮西北干旱地区灌溉;教西方的天文学生用中医调理身体,让交流不止是 “学技术”,更是 “互救民”。还要和朝鲜、越南的学院建联系,教他们种玉米、用算术,让大清的实用学问能帮更多邻邦百姓,也让邻邦的好东西能进来,比如朝鲜的人参、越南的香料,丰富大清的民生。
“姐姐,你写的规划好详细!” 丫蛋凑过来看,指着 “西南医点” 那条说,“我明年能去巡诊吗?我想教山里的孩子认草药,就像你教我一样!”
江兰摸了摸她的头,眼里满是暖意:“当然能。不过巡诊会很苦,要走山路、住草屋,你不怕吗?”
“不怕!” 丫蛋挺起胸膛,像个小大人,“姐姐说过,能帮百姓做事,再苦也值得。”
江兰心里一热,忽然想起穿越前的自己 —— 那时她只是个找不到工作的护理毕业生,迷茫又焦虑,从没想过有一天能为一个王朝的未来规划方向。可现在她明白,不是她有多厉害,而是她始终没忘 “帮人” 的初心,没丢 “务实” 的底色,才一步步走到今天。
傍晚,江老实和江王氏来书房看她,江老实手里拿着一个布包,里面是他种的新收的番薯:“兰丫头,你规划里说要教西北种番薯,俺把最好的薯种挑出来了,明年让镖局带去,俺还能去西北教农户怎么种,不用工钱!”
江王氏也笑着说:“俺和你大嫂商量好了,以后每个月给西南医点缝一百个药袋,上面绣上‘兰馨’二字,让山里的百姓知道,有人惦记着他们。”
江兰接过布包,番薯还带着泥土的清香,心里满是踏实。她的规划不是 “纸上谈兵”,而是有家人支持、有百姓期待、有伙伴帮忙的 “能落地的事”。就像桌上的旧物记录着过去,这袋番薯也预示着未来 —— 只要所有人都朝着 “让百姓过好” 的方向走,大清就一定能更繁荣,百姓就一定能更安康。
夜深了,江兰把《未来五年规划》誊写清楚,封皮上写着 “为民为邦,务实前行” 八个字。她走到窗边,看着府邸外的街道 —— 雪后的街上很安静,只有巡夜的衙役提着灯笼走过,远处兰馨医馆的灯还亮着,那是林巧在教学徒认夜诊的药材。
“雍正元年的土坯房,雍正二十四年的护国府,变的是身份,不变的是初心。” 江兰对着窗外轻声说,仿佛在和这个时代对话,“未来五年、十年,我还要继续走下去,帮更多百姓看病、让更多商户赚钱、教更多人才做事,直到大清的每一寸土地上,都有能吃饱饭、能看起病、能学本事的百姓。”
她知道,这份规划不是终点,而是她作为 “时代变革者” 的新起点。从包衣之女到护国夫人,她走过的路是 “为民” 的路;从复盘经验到规划未来,她要走的路是 “传薪” 的路 —— 既要帮胤禛守好新政,也要为后续的君主铺好路,更要让 “务实为民” 的精神,像兰馨学院的种子一样,在大清的土地上生根发芽,代代相传。
第二天一早,江兰带着《未来五年规划》去了养心殿。胤禛看着规划里 “县县设医点”“建信用体系”“基层监督网” 等条款,手指重重敲了敲桌面:“江兰,你这规划,比朕的新政蓝图还细!朕准了,所需银两、人员,户部、兵部都全力配合,你放手去做!”
江兰躬身谢恩,心里却更清楚:这份恩宠不是 “特权”,而是 “责任”。她走出养心殿,阳光洒在 “护国夫人” 的朝服上,金饰映着光,却不如她心里的信念亮 —— 她要让这份规划里的每一个字,都变成百姓脸上的笑容,变成大清繁荣的印记,变成她作为穿越者,留给这个时代最珍贵的礼物。
回到府邸,兰馨社的陈默、镖局的周强、学院的李秀才都来了,他们围着《未来五年规划》,你一言我一语地讨论:“医点的药材俺们镖局来运,保证准时到!”“学院的学生随时能去基层,俺们还能教百姓认字!”“俺去西南查监督,保证没人敢贪赈灾粮!”
江兰看着眼前这些伙伴,看着桌上的规划,看着窗外的阳光,忽然想起穿越前看到的一句话:“所有伟大的变革,都始于一个人想帮另一个人的初心。” 而她,只是守住了这份初心,然后和更多人一起,把初心变成了能温暖一个时代的行动。
这份总结,是对过往的致敬;这份规划,是对未来的承诺。江兰知道,她的故事还没结束,大清的变革也没结束,但只要她还在,只要 “务实为民” 的初心还在,这条路就会一直走下去,直到大清如规划里写的那样 —— 繁荣富强,百姓安康。
欲知下文如何,请先关注收藏点赞!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