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大清卷王:开局给雍正打工 > 第150章 苏培盛的 “情报网”

第150章 苏培盛的 “情报网”(2 / 2)

裕嫔接过梨膏糖,打开盒子,一股甜香飘了出来。她拿起一块,放在鼻尖闻了闻,又翻开小册子 —— 里面的字是江兰手写的,每个字都圆圆的,很清秀,还配着插图:画着个小阿哥坐在椅子上,宫女在他背后拍背,旁边写着 “拍背要从下往上,轻拍,每次三十下”;还有一幅画着砂锅,里面煮着生姜水,写着 “生姜三片,红枣三颗,煮水半碗,温服”。

“这册子是你亲手编的?” 裕嫔的语气软了些。

“是,臣想着阿哥还小,护理得细致些好,就编了这个。” 江兰笑着说,“之前年妃娘娘的阿哥弘瞻出痘,臣也是用这些法子护理的,现在弘瞻阿哥身体很好。”

正说着,宫女抱着弘昀进来了。弘昀穿着件鹅黄色的小锦袍,头发梳成两个小辫子,手里拿着个布老虎。他看见江兰,眼睛一亮,挣脱宫女的手,跑到江兰面前,仰着小脸问:“你是给我糖的姐姐吗?”

江兰笑着蹲下来,从盒子里拿了块梨膏糖,剥了纸递给弘昀:“是呀,阿哥尝尝,甜不甜?”

弘昀咬了一口,嘴角粘了点糖渣,笑着说:“甜!比太医院的药甜!”

裕嫔看着儿子的笑脸,眼里的冷意渐渐化了。她让宫女把弘昀抱到旁边玩,又对江兰说:“之前是我糊涂,听了旁人的闲话,觉得你跟年妃走得近,就想…… 是我不对,你别放在心上。这薄荷膏,我让太医院查了,是好东西,以后后宫的薄荷膏,还从瑞祥号订。”

“娘娘言重了,臣明白娘娘是为阿哥好。” 江兰连忙说,“要是娘娘有护理上的事,随时让人跟臣说,臣一定尽力。”

从景仁宫出来,江兰心里的石头终于落了地。她让人给苏培盛送了一坛十年的绍兴米酒,还有两匹杭州云锦 —— 一匹是天青色的,一匹是月白色的,都是苏培盛老母亲喜欢的颜色。

苏培盛在养心殿外的廊下见了她,左右看了看,压低声音说:“江姑娘,您不用这么客气。您救了我母亲,又帮皇上推新政,我这点消息,不算什么。” 他从袖中拿出个小纸包,递给江兰,“这里面是我手下小太监抄的八爷旧部的名单,有几个在直隶、山东当官,您以后打交道时多留意。我还让通州的眼线盯着李运昌的余党,他们要是敢找瑞祥号的麻烦,我第一时间告诉您。”

江兰接过纸包,心里一暖 —— 苏培盛的情报网,不仅是帮她避祸,还在帮她铺路。这张网,就像给她加了一层保护罩,让她在新政的风浪里走得更稳。

十月初,苏培盛又送来一条更重要的情报。这次不是素笺,是他亲自来瑞祥号,在暖阁里关着门说的:“八爷的旧部,直隶按察使张启山,要在十月底的‘新政核查’里动手脚。他跟直隶的几个土司勾结,让土司假装‘叛乱’,再上报说‘改土归流逼反土司’,借机弹劾推行改土归流的官员,尤其是十三爷派去的人。我手下的小太监在张启山的书房抄到了他跟土司的书信,上面写着‘十一月初,借土司兵扰州县,证新政之弊’。”

江兰听完,立刻让春桃把之前收集的张启山的资料都找出来 —— 张启山是八爷胤禩的门生,康熙年间靠八爷的关系当上官,雍正朝没被清算,反而升到了直隶按察使,一直暗中反对新政,之前就阻挠过直隶的 “摊丁入亩”。

“苏总管,这书信您能拿到吗?” 江兰问。

“能,我让眼线今晚就把原件偷出来,明天给您送过来。” 苏培盛说,“江姑娘,这事得赶紧告诉皇上,要是让张启山得逞了,改土归流就得停,新政的根基就不稳了。”

第二天一早,苏培盛就把书信送来了。书信是用八行书写的,上面有张启山的私章,还有土司的画押,写着 “愿助大人证新政之弊,事成后求大人保土司世袭”。江兰把书信和张启山反对新政的资料整理成折子,亲自送到户部,交给张廷玉。

张廷玉看完折子,气得拍了桌子:“张启山竟敢勾结土司,破坏新政!老夫这就进宫面奏皇上!”

胤禛看了折子,当即下旨让胤祥去直隶核查。胤祥带着侍卫去了直隶,找到跟张启山勾结的土司,土司的管家怕被治罪,把张启山给的银子、书信都交了出来。张启山被抓时,还在写 “弹劾新政官员” 的折子,见了证据,当场就瘫了。

事后,胤禛在养心殿见江兰,笑着说:“你这次立了大功。要是没你提前送来情报,张启山就把改土归流的事搅黄了。以后再有这样的消息,你不用通过张廷玉,直接奏报给朕。”

江兰的家人也渐渐发现,她最近做事格外顺。江老实坐在院子里剥玉米,玉米须落在竹筐里,他看着江兰从宫里回来,笑着说:“兰丫头,你最近是不是有贵人帮衬?之前漕运要扣盐,你提前就知道;和记药行倒了,你也没断药材;连宫里的娘娘都夸你,说你会做梨膏糖。”

江兰坐在父亲旁边,帮着剥玉米,笑着说:“是有个朋友愿意给我递些消息,我才能提前准备。不过最要紧的,还是咱们瑞祥号做事本分,不掺假、不抬价,百姓信咱们,朝廷才支持咱们。”

江王氏从屋里出来,手里拿着给丫蛋缝的秋衣,是浅粉色的,上面绣着小兔子:“兰丫头,昨天你大嫂说,算术夜校的学员里有个是漕运司的小吏,说现在漕运司的人都不敢贪了,说‘瑞祥号的江姑娘眼睛亮,藏不住猫腻’。你二哥也从军营捎信来,说军营里的将士都知道你帮着查贪腐,都夸你是‘包衣里的好姑娘’。”

丫蛋抱着布老虎跑过来,坐在江兰腿上,仰着小脸问:“姐姐,你那个朋友是不是很厉害?他怎么知道那么多事呀?是不是像说书先生说的‘千里眼’‘顺风耳’?”

江兰摸了摸丫蛋的头,温柔地说:“不是千里眼、顺风耳,是朋友愿意帮姐姐,把知道的事告诉姐姐。以后丫蛋也要多交好朋友,朋友之间互相帮忙,才能做成大事。”

丫蛋似懂非懂地点点头,又说:“那我以后要跟春桃姐姐、林巧姐姐做朋友,还要跟弘昀阿哥做朋友,一起帮姐姐做事!”

晚上,江兰坐在灯下,看着苏培盛送来的 “情报汇总”—— 上面记着近期的官员动向、商号经营、后宫琐事,每一条都用红笔标了 “急”“缓”“待查”。她拿起笔,在旁边写了段话:“雍正十四年十月,借苏培盛情报网,化解漕运克扣(李运昌)、药材断供(和记药行)、后宫发难(裕嫔)三事,助力查办张启山勾结土司案,稳固新政改土归流。后续需重点关注:一、八爷旧部在山东、山西的动向;二、瑞祥号西安分号筹备情况,需提前查当地盐商、药商背景;三、女子识字班扩招,需防保守派阻挠。”

窗外的月光透过窗棂,洒在情报汇总上,把字迹照得清清楚楚。江兰知道,苏培盛的情报网,不仅是她的 “盾牌”,更是她的 “指南针”—— 它帮她避开陷阱,更帮她看清方向,知道该往哪里走,该怎么推进新政。从包衣之女到能影响新政的人,从护理毕业生到时代变革的参与者,她每走一步,都离不开这张网的支撑,更离不开 “信任” 二字 —— 苏培盛信她,胤祥信她,张廷玉信她,胤禛信她,百姓信她,这份信任,比任何情报都珍贵。

第二天一早,江兰带着 “西安分号筹备建议” 去了户部。张廷玉看着建议里写的 “先查西安当地盐商背景,避免重蹈京城盐商垄断覆辙;药材优先与山西同德堂合作,确保质量与价格稳定”,笑着说:“江姑娘,你这建议想得周全。皇上昨天还说,让你明年开春去西安,协助新政的‘民生供应’,你看可行?”

江兰连忙点头:“臣愿意去!西安是西北重镇,改土归流刚推行,百姓需要平价盐、平价药,瑞祥号去开分号,既能帮百姓,也能帮朝廷稳固新政。”

离开户部时,阳光正好,洒在宫墙上,把红色的宫墙照得暖洋洋的。江兰抬头看着宫墙上的琉璃瓦,心里满是踏实 —— 她知道,有苏培盛的情报网,有胤祥、张廷玉的支持,有瑞祥号的百姓基础,她在西安的事一定能成。而这,只是她变革之路的又一步,未来还有更多的事要做,更多的挑战要面对,但她不怕 —— 因为她不是一个人,她有朋友,有家人,有百姓,更有一颗想让这个时代变得更好的初心。

回到瑞祥号,王瑞正和吴六整理去西安的伙计名单。见江兰来,王瑞笑着说:“兰丫头,咱们西安分号的掌柜定了,就是吴六,他跑过西北的商路,熟门熟路。药材、盐的供应也跟韩掌柜、山东盐场谈好了,明年正月就能开业。”

江兰看着名单,又看了看瑞祥号门口排队买盐的百姓,心里满是希望。她知道,这安稳的景象背后,是情报网带来的提前布局,是盟友间的信任,是百姓的支持,更是她一步步践行初心的脚印。而这一切,都只是开始 —— 未来,她还要把瑞祥号开遍西北,把女子识字班办得更多,把新政的好处带给更多百姓,让这个时代,因为她的存在,多一份公平,多一份温暖,多一份希望。

欲知下文如何,请先关注收藏点赞!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