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章 应对粮食危机(2 / 2)

旁边的百姓跟着附和:“是啊!江姑娘心善,又有本事,咱们跟着她,肯定能熬过这旱灾!”

江兰没留在粮铺,而是带着李顺去了城郊的荒地。李顺是南方人,家里种了一辈子番薯,说起种番薯头头是道。他拿起锄头,在干裂的土地上挖了个半尺深的坑,对围过来的百姓说:“大家看,种番薯不用深耕,坑间距一尺就行,把藤蔓剪成一尺长,每个坑里放一根,埋上土,浇小半碗水,不用太多,就能活。等藤蔓长到两尺长,再把藤蔓往土里压一压,还能长出新的番薯苗,一棵能结好几个番薯!”

江兰蹲下身,帮着把藤蔓埋进土里,手里拿着煮熟的番薯,分给百姓:“大家尝尝,这番薯又甜又糯,比米饭还顶饿,叶子还能当菜炒着吃,一点都不浪费。秋天收获了,大家自己吃不完的,瑞祥号按市价收,一斤番薯换两文钱,保证大家有钱赚!”

百姓们接过番薯,尝了一口,甜香的味道在嘴里散开,之前的犹豫少了不少。织工李婶第一个站出来:“江姑娘,俺信你!俺家有二分地,明天就翻土种番薯,要是种活了,俺给您送最大的番薯来!”

“俺也种!俺家有三分地,都种番薯!”

“俺家种玉米!听江姑娘说玉米能喂牲口,俺家的老黄牛也能有吃的了!”

接下来的半个月,江兰每天天不亮就去城郊,天黑了才回来。她带着李顺教百姓种番薯、玉米,手里的锄头磨出了茧子,衣服上沾满了泥土,却一点都不觉得累。护理坊的林巧带着姐妹们来帮忙,她们提着水桶,给刚种下的藤蔓浇水,还带着薄荷药膏,给百姓们擦磨破的手;算术夜校的学员们放完粮,也赶来帮忙,他们用算盘算出 “每户该种多少地、需要多少种子”,帮百姓规划;淳亲王听说后,派了王府的侍卫来维持秩序,防止有人抢种子,还让人拉来几车水,给干旱的土地浇水。

江兰的家人也没闲着。江老实每天天不亮就起床,去官仓帮忙搬米袋,虽然累得满头大汗,却从不抱怨,还说 “能帮百姓做点事,值了”;江王氏和大嫂在家蒸番薯、煮玉米,每天中午推着小车送到城郊,给百姓们当午饭,番薯蒸得又软又甜,百姓们吃得暖心;丫蛋也跟着去,她带着自己绣的布偶,给小孩子们讲故事,还帮着分发番薯,小孩子们都喜欢围着她,喊她 “江妹妹”。

慢慢地,京城的粮价稳了下来。官仓每天放粮五千石,瑞祥号每天售粮两百石,百姓们再也不用为没米吃发愁;城郊的荒地上,绿油油的番薯藤蔓和玉米苗慢慢长了出来,像给干裂的土地铺上了一层绿毯,看着就有希望。四月初,通州的粮船终于通航了,南方的大米运了过来,粮店的米价慢慢降到了四十文一升,百姓们脸上终于有了笑容。

四月初十,一场小雨终于落了下来。雨不大,却淅淅沥沥下了一整天,把尘土都冲干净了。江兰站在城郊的番薯地里,看着雨水滋润着土地,藤蔓上的叶子更绿了,水珠挂在叶子上,亮晶晶的。李顺跑过来,手里拿着刚挖的小番薯,兴奋地说:“姑娘,您看!这番薯苗活了!才种了半个月,就长出小番薯了!再过两个月,就能收大番薯了!”

百姓们也跑来看雨,张婶拉着江兰的手,激动得说不出话,眼泪顺着脸颊往下淌:“江姑娘,谢谢您啊!要是没有您,俺家孙儿早就饿死了!这番薯苗活了,明年咱们再也不怕旱灾了!”

“张婶,不用谢我。” 江兰笑着说,雨水打湿了她的头发,却挡不住眼里的光,“这是大家一起努力的结果,要是没有十三爷监督放粮、没有李顺教种植、没有百姓们愿意尝试,也成不了。以后咱们多种番薯、玉米,就算再遇到旱灾,也有粮吃,再也不用怕饿肚子了。”

消息传到养心殿,胤禛正在看各地的灾情奏折,见胤祥进来,笑着说:“胤祥,你看,江兰不仅稳住了粮价,还教会了百姓种耐旱作物,真是帮了朕的大忙!刚才苏培盛来报,说京城百姓都在夸她,叫她‘江姑娘菩萨’,比朕这个皇上还有名呢!”

胤祥也笑了,手里拿着江兰送来的番薯:“四哥,您尝尝这番薯,又甜又糯,比宫里的点心还好吃。江姑娘不仅有本事,还心善,瑞祥号低价售粮亏了两千多两银子,她一句怨言都没有,还说‘为百姓亏点钱不算啥’。现在算术夜校的学员、兰馨社的人,都愿意跟着她干,她这是用真心换来了百姓的信任啊!”

胤禛拿起番薯,尝了一口,点了点头:“好!好!这江兰,真是朕的得力助手!” 他拿起朱笔,在奏折上写下:“江兰有功于社稷,赏黄金百两,绸缎百匹,准其出入宫禁,参与新政民生事务,遇有民生难题,可直接面圣奏报。”

江兰回到瑞祥号时,刚进门就愣住了 —— 门口挂着两面锦旗,一面是城郊百姓送的,写着 “为民解忧,功德无量”,红底金字,格外显眼;另一面是算术夜校学员送的,写着 “教民算术,助民渡荒”,绣着兰花纹。江老实站在锦旗旁,笑得合不拢嘴,见她回来,连忙说:“兰丫头,这是今天一早送过来的,城郊的百姓来了二十多个人,说要给你磕头,我拦了半天才拦住,他们说以后你要是有需要,就算上刀山下火海,他们也愿意!”

江王氏端来一碗刚煮好的番薯粥,粥里放了些红糖,甜香的味道飘散开:“兰丫头,快喝碗粥暖暖身子,你这半个月都没好好吃饭,人都瘦了。这番薯还是你教百姓种的,今天刚挖的新番薯,可甜了。”

江兰接过粥碗,喝了一口,甜香的味道在嘴里散开,暖到了心里。她看着家人的笑脸,看着门口的锦旗,看着街上百姓们轻松的神情,心里满是踏实。她知道,这次应对粮食危机,不仅稳住了京城的民生,更让她在百姓心中扎了根 —— 从包衣之女到 “江姑娘菩萨”,从护理坊到兰馨社,从算术夜校到粮食危机应对,她每一步都走得踏实,每一步都在为这个时代、为这个时代的百姓做实事。

晚上,江兰坐在灯下,看着兰馨社送来的消息:江南的商号已经开始大规模种植番薯、玉米,吴掌柜说要在苏州、杭州设十个种子站,明年春天把种子运到北方;算术夜校的学员们在各地监督放粮,没有一起克扣事件,户部还特意表扬了他们;瑞祥号的粮铺生意越来越好,百姓们都愿意来买粮,说 “江姑娘的粮,放心、实惠”。

她拿起笔,在纸上写下:“雍正十二年四月,京城旱灾缓解,番薯、玉米种植成功,粮价稳定。后续计划:一、在全国推广番薯、玉米种植,让瑞祥号的伙计去各地教种植技术;二、瑞祥号建立粮食储备库,在京城、苏州、杭州各设一个,储备足够半年的粮食,应对未来可能的粮荒;三、让兰馨社收集各地灾情信息,提前预警,不再被动应对。”

窗外的雨还在下,淅淅沥沥的,滋润着京城的土地,也滋润着百姓的希望。江兰放下笔,走到窗边,看着街上的灯火,心里满是感慨。她穿越前只是个找不到工作的护理毕业生,从没想过自己能在这个时代,用现代知识帮百姓渡过难关。她知道,应对粮食危机只是她推动时代变革的又一步,未来还有更多的事要做 —— 帮胤禛完善新政,让百姓过上更好的日子;推广更多现代知识,让这个古老的王朝变得更繁荣、更稳定。

而百姓们的信任和支持,就是她前行的最大动力。就像张婶说的 “以后你有需要,我们都愿意帮你”,这份沉甸甸的信任,比任何赏赐都珍贵,也让她更加坚定:要在这个时代,做百姓的靠山,做真正的时代变革者,让每一个百姓都能过上安稳、幸福的日子。

第二天一早,江兰带着番薯、玉米种子和《番薯玉米种植图说》去了户部。张廷玉见她来,连忙起身,笑着说:“江姑娘,你来得正好!皇上让户部牵头,在全国推广耐旱作物,老夫正愁没人懂种植技术呢,你这图说来得太及时了!”

江兰把图说递过去,图说上画着种植步骤:从挖坑、剪藤蔓,到浇水、施肥,每一步都画得清清楚楚,还配着白话说明,连没读过书的人都能看懂。“张大人,这图说您可以印几千份,发给各地州县,让官员们教百姓种;瑞祥号的伙计也会去各地,现场教种植,保证明年各地都能收获。”

张廷玉翻着图说,连连点头:“好!好!江姑娘,你想得真是周到!有了这个,推广起来就容易多了。以后新政民生事务,还得靠你多费心啊!”

江兰点点头,心里明白,她离 “涉足军政核心” 的目标越来越近了。而这一切,都源于她始终记得的初心:用现代知识,为百姓做事,为时代变革,让这个世界,因为她的存在,变得更好。

欲知下文如何,请先关注收藏点赞!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