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兰心里一暖 —— 她包衣出身,虽后来跟着春桃学了些字,却没系统读过诗词,张若菡的提议正好能弥补她的文化短板,是双向受益的好事。“好啊,那我下次来,就跟你学诗。”
接下来的一个月,江兰每隔两天就去张府一次。张若菡果然按她的法子调理:早上的小米山药粥从不间断,茯苓糕也换成了蒸制的,减少油脂;晚上的盐袋热敷坚持每天做,健体操也从三个动作增加到五个,气色一天比一天好,不仅吃饭多了,夜里也能睡整觉,连咳嗽都少了。
每次江兰去,张若菡都会在绣楼的书案上摆好诗集,教她读唐诗宋词。“你看这句‘天街小雨润如酥’,写的就是现在的秋雨,细腻又温柔。” 张若菡指着诗集上的字,一笔一划教江兰认,“你之前说兰馨的丝绸像‘淡青色的云’,用诗句说,就是‘青云衣兮白霓裳’,是不是更雅致?”
江兰学得认真,不仅认会了不少字,还能背几首简单的诗。有时她会把兰馨的新品带来,比如新做的苏绣香囊,让张若菡帮忙题字;张若菡则会把自己画的兰草图送给她,说 “你的兰馨以兰为名,我画的兰草,正好配你的东西”。
两人的友谊在朝夕相处中渐渐深厚,张若菡也开始跟江兰聊起家里的事,无意间透露出不少朝堂动向。“我爹最近总在书房熬夜,说吏部在核对官员的俸禄,要按新政的‘火耗归公’调整,有些老臣不同意,说俸禄太低,我爹正跟他们商量怎么平衡。”“昨天我家来了位李大人,跟我爹聊漕运改革,说江南的漕帮还是不配合,十三爷想请我爹帮忙协调文官,一起给漕帮施压。”
这些信息对江兰来说格外珍贵 —— 之前她从胤祥、苏培盛那里了解的多是宗室和宫廷的态度,而张若菡透露的文官集团动态,能让她更全面地把握新政推行的阻力和突破口。比如知道吏部在调整俸禄,她就可以在后续的 “开源节流” 建议中,加入 “以兰馨商业盈利补贴基层官员俸禄” 的想法,既符合新政,又能获得文官支持。
十月中旬,张若菡的身体已好了大半,不仅能在庭院里散步,还能弹半个时辰的琴。张廷玉听说后,特意在府里设了家宴,请江兰赴宴。席间,张廷玉看着女儿红润的脸色,对江兰拱手道:“江姑娘,多谢你帮小女调理身体,你这护理的法子,比太医院的还实用。以后若有需要老夫帮忙的,尽管开口。”
江兰连忙起身回礼:“中堂大人客气了,我只是做了些分内之事。若菡小姐聪慧,不仅教我读诗,还跟我聊了不少朝堂的事,让我受益匪浅。”
张若菡笑着说:“爹,江姑娘不仅懂护理,还懂商业,她的兰馨在南北都有分店,还能帮着推行新政,比很多官员都务实呢。”
张廷玉闻言,对江兰更添几分欣赏:“哦?江姑娘还懂新政?老夫倒想听听你的看法。”
江兰便结合自己的商业实践,说了 “以贸易开源、以直采节流” 的想法,还提到 “可借助兰馨的物流,帮朝廷运输赈灾物资,减少中间损耗”。张廷玉听得认真,不时点头:“你的想法很务实,老夫会把这些建议跟皇上提,说不定还能让你参与到新政的民生事务中。”
家宴后,江兰告辞时,张若菡送她到门口,递来一个锦盒:“这里面是我抄的诗集,还有一幅兰草图,你带着,想读诗了就看看。以后你要是忙,不用总来,我身子好了,也能去瑞祥号看你。”
江兰接过锦盒,心里满是温暖。她知道,结识张若菡,不仅收获了一份真挚的友谊,更打通了接触文官集团的通道 —— 从宗室(胤祥)、宫廷(苏培盛)到文官(张廷玉),她的人脉网络越来越完善,离 “涉足军政核心” 的目标也越来越近。
回到瑞祥号,江兰把锦盒交给春桃收好,又拿出纸笔,把从张若菡那里了解的文官动态整理下来,准备下次进宫时,结合这些信息完善新政建议。江王氏见她回来,笑着问:“张小姐的身子好些了?看你笑得这么开心。”
“好多了,还能弹琴了。” 江兰笑着把张廷玉设家宴的事说了,“张中堂还说要把我的建议跟皇上提,以后咱们兰馨,说不定还能帮朝廷做事呢。”
大嫂也凑过来说:“那可太好了!之前你说要帮朝廷运输赈灾物资,现在有张中堂帮忙,肯定能成。到时候咱们的物流也能跟着拓展,真是一举两得。”
晚上,江兰坐在灯下,翻开张若菡抄的诗集,里面夹着一张小小的兰草图,画得清秀雅致。她想起白天张若菡教她读诗的场景,想起张廷玉对她的认可,心里满是踏实。她知道,这段友谊不仅是个人的缘分,更是她推动时代变革的重要助力 —— 通过张若菡,她能更精准地把握文官集团的需求,让自己的建议更贴合朝堂实际,为新政的推行贡献更多力量。
窗外的雨已经停了,月光透过窗棂洒在诗集上,泛着柔和的光。江兰拿起笔,在纸上写下 “新政建议:文官俸禄补贴方案”,又想起张若菡说的 “老臣嫌俸禄低”,便在后面补充 “可从兰馨南北贸易盈利中抽取部分,作为基层官员‘惠民奖’,鼓励推行新政”。
她知道,这只是开始。随着与张若菡友谊的深化,随着张廷玉对她的认可,她将获得更多参与新政的机会,从包衣之女到军政核心,从商业掌舵人到时代变革者,每一步都走得坚定而扎实。而这份因护理结缘的友谊,将成为她前行路上最温暖的支撑,让她在复杂的朝堂中,始终保持着务实与真诚,一步步实现自己的理想。
第二天一早,江兰就让春桃把整理好的新政建议送到苏培盛那里,请他帮忙转交给胤祥。春桃走后,江兰站在瑞祥号的门口,看着来往的行人,心里满是期待 —— 她仿佛能看见张若菡在庭院里弹琴的身影,看见张廷玉在朝堂上为新政据理力争的样子,也看见自己在新政推行中忙碌的身影。这些画面,都是她在这个时代留下的印记,也是她一步步走向成功的见证。
欲知下文如何,请先关注收藏点赞!谢谢!